“分类与整理”听课后的思考(听评课系列15)
(2014-03-19 08:37:33)
标签:
教学研究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扎根课堂交流学习 |
分类: 教育 |
掌握教育的普遍规律不难,教育的“难”难在如何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教学。现实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除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不够,就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不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当然是一年级的内容最为简单,但恰当地实施教学又数一年级最难。“难”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知识度”、“语言度”的把握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度”、“语言度”都指的是教师教学尺度的拿捏,前者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老师对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后者指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教师如何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
“分类与整理”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显然,这其中已渗透了初步的统计学思想,这也是“统计与概率”教学板块在一年级数学中的一个体现。其中核心的内容是“掌握分类的方法”,主要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具体操作”。注意教学目标中的黑体斜体字,“体会”与“感受”,表明此处并不需要抽象的归纳概括与严密的逻辑表达。读懂教学目标,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
本周一、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正是针对“分类与整理”在一年级二班与四班间展开。二班的课堂,上岗不久的老师借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从“数一数老师带来的礼物”导入,通过“分气球”、“游乐园购票”、“游泳池更衣”几个情境学习分类,师生共同整理分类的数据,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四班的课堂,以老师的“粉笔小魔术”导入,通过“分气球并整理数据”、“生活中的分类知识”、课堂练习等几个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年级学生最初对分类的感知,大多基于生活经验,或者把名称相同的分为一类,如把苹果和梨分类,衣服和鞋子分类,汽车和飞机分类等;或者把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如课堂上的分气球,分别把圆形的、心形的、糖葫芦形的分为一类。这样的分类学生基本都能够完成。如果再进一步,如把气球按颜色分类,看似很简单的变化,部分学生却不能真正把同颜色的气球归为一类,总是把同色又同形状的放在一起,再把其他同色不同形状的放在一起,这样的分类是不彻底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个体差异,因为生活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状态。“把颜色相同的分为一类”,一个简单的分类标准的转变,却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成分。“他们完全不是一个样子,怎么能够放在一起呢?”这是很多孩子心中的疑虑。老师该如何处理?比如把班上的同学按男女生分类,我们只需按男女性别分开即可,还需要管男生或者女生的高矮胖瘦吗?这样的类比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只要颜色相同就放在一起,我可不管它长什么样,”有了这样的理解,问题的解决不再困难。
尝试把分类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就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统计知识了。此处需要使用表格,但什么是表格,如何制作表格,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只要把分类后的数据对应填到老师已经制好的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就行,让学生感受到“哇,这样看起来好明白”就够了。如果再追问一个“大家数一数(看一看),哪种最多,哪种最少”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就为后续年级学习统计知识打下了基础——统计的目的在于运用统计数据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如何看待不同分类标准的不同结果,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教学的着力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分类标准下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不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同样的气球”、“不同的分类法结果不一样”、“总数不变”。如何针对这几个要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并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这是很考老师“手艺”的。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一年级数学教学,抽象的归纳总结与严密的逻辑表达,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些对老师而言非常简单的“小儿科”,对孩子们而言却是“天书”,学生根本不懂。这就是前文提到的“知识度”、“语言度”的问题。运用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形成新的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累积,这是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设计有趣的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并有益于思维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游戏,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与游戏中完成教学。老师必要的归纳总结是需要的,但一定是非常重要且浅显易懂的。除了这点,讲授得越多,课堂越失败。学生这时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状态才是正常的状态,只需意会,不需言传。如果老师非得把所有的知识点归纳为高度概括的抽象结论,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有拔高之嫌了。这一点,对新任教师而言,尤其重要。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重点,更多应体现在“异”上,即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教法、学法)去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哪一种教法(或者多种教学法的组合)或者哪一种教学模式(或者多种模式的融合)更加有效。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与模式,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以上几点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