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课异构:《孙权劝学》(听评课系列14)

(2014-03-13 09:04:25)
标签:

教学研究

同课异构

听课评课

向老师学习

和同学交流

分类: 教育

本周二、三,七年级语文安排了《孙权劝学》教学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我全程参与了听课。作为听课者,对这样的教研模式,感觉很有意思,相信其他的听课老师,会有类似的感受。

去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这种教研活动上着力了。大家对“同课异构”最初的理解,或者说开展这种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初衷,在于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加深对“以学定教”、“导学案+小组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的了解与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革除传统课堂的弊端,最终形成更加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老师们或多或少地都有了些课堂自我改造的自觉,自觉践行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传统课堂与新课堂的互通互融已经成了一种大的趋势。因此,现在要找到具有明显标签的传统课堂,已不太容易,在课堂的把握上,要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点,要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点,要么两者相得益彰。“异构”的表现,更多体现在教学的个人风格与教学习惯上。

三节《孙权劝学》,正是如此。

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在掌握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基本能够翻译;通过人物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能够把握人物各自的特点。就教材的内容而言,教学的重点,除了字词,就落在了“孙权劝学”的“劝”字上了,为什么劝,怎样劝,劝的效果。三位老师的课堂主体布局,应该都没超出这样的考量。但在具体的教学行程中,因为各自对学生、对教学材料理解的不同,便风格各异了。

都使用了导学案,但在“导学”的功能发挥上有“异”。既为“导学案”,便是学生自学、老师施教的“路线图”,应该贯穿课堂的始终,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方法得当,环环相扣。尽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预设做出适时的调整,但大的方向应相对稳定,课随案走。如果课、案分离,成了两张皮,甚至导学案仅仅是个摆设,课前的准备要么不到位,要么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二班做得最好。

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在教师引导的深度、学生合作的有效性上有“异”。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有的引导利于激趣,有的引导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引导利于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系统,话不在多,关键要说在点上,跟进的自然。在解决“怎么劝”的问题上,都在发力,但三班最后落在了“必要性”、“简单性”、“可能性”上,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便有了不同,在这一点上,三班最好。合作学习最容易流于形式。一句“现在开始小组讨论”,课堂一下活跃了。但讨论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小组成员是否都有了参与,小组学习的成果是否体现了小组集体的智慧,这些都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课堂的有效或高效,需要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同样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小组学习后,一班的某个小组最后归纳到“孙权对吕蒙的劝”与“鲁肃对吕蒙的赞”上来,体现出孙权的善劝好学、吕蒙的听劝、鲁肃的敬才爱才,并形成板书。这样的小组合作无疑是高效的。因此,在这点上,一班做得最好。

在理解文意环节都是从主要语句着手,让学生质疑,但在答疑的处理上有“异”。这一环节三节课都围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等重点句展开,都注意了古今异义与人物对话的语气等重点,但一班更注重了在各抒己见中寻求答案的“最大公约数”,二班注重了把单句话融入一段中去理解,三班在课堂交流展示的同时让学生把重点字词的读音、意思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各有精彩。三位老师如能相互借鉴,课堂会更加生动、高效。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都落在了“劝”字的处理上,但“以‘劝’统文”、“以‘劝’统课”的处理上有“异”。没有深入研究,我个人认为“劝”字应该算是本文的“文眼”,如能“以‘劝’统文”、“以‘劝’统课”,课堂便有了一根主线。二班的课先上,因为前面时间占的太多,在这一点上留下了遗憾。第二节一班对此有了更多的注意,但未能突出这条主线。最后一节是三班,师生共同努力,把“为什么劝”、“怎样劝”、“劝的效果”完全浮现出来。学习语文,既要注意字词的精要,又要注意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唯有如此,才有了学习语文的“味道”。在这一点上,三位老师应该是越上越好,作为听课者,自有不同的体会。

都设计了课堂导入的环节,但在导入的有效性上有“异”。第一节从“知识链接”入手,从三国故事到本文的主要人物孙权、吕蒙、鲁肃,朴素自然,但略显平淡。第二节同样从三国人物入手,配以波澜壮阔的视频画面,加上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一下吸引了学生,但从视频到课文缺少过渡,一个急转弯,使两部分的关系显得松散。第三节打破了“说三国”的惯性思维,从“劝学”入手,让学生说出知道的与学习有关的故事或成语: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有了些新意。但老师如能把本文出现的“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联系起来,这不但与学习相关,设下了悬念,更能让学生知晓很多成语都有相关的典故与出处,提高语文的素养。作为旁观者,说起来容易做起了难。但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当然也是很费心的。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上法,各有各的精彩,这就是“同课异构”的妙处。不在谁高谁低、你长我短,而在不同观念、不同教法、不同学法的碰撞、交流与融通。这样的碰撞、交流与融通的机会多了,常态化了,我们所希望的朴素、高效、生动的课堂,自然会越来越多。

感谢老师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