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潜规则”玩完,“中介蝗灾”何时休?
【“亢龙有悔” 二手房受政策影响更大】
随着2009年深圳二手房市场的回暖,1~11月份,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已经是2008年整年成交350.93万平方米的两倍多。随着行情的水涨船高,一些在2008年“关门退场的中小中介店铺卷土重来,同样,知名中介品牌也“狂飚突进”般地实施全面扩张。
近期很多中介公司又开始滚动扩张,人才需求的迅速膨胀,不免对从业人员以及行业发展有所影响。对于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新扩张门店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鱼龙混杂,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就最先被“大洗牌”。在行业环境发生“大变局”之际,中介地产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中介为抢客恐吓,为争“地盘”打群架的事情愈演愈烈。
今年楼市向好,但中介的生意也并不好做,每家中介地铺都是人满为患,一进店面,乌泱乌泱的全是人,感觉个个都是磨刀霍霍,就等着水鱼上门来。二手房实际上受政策层面的影响更大,政策稍有起伏,二手楼市场就会伤风感冒,07年国家收紧信贷,严控楼市,中介一片关门声,09年国家拉内需,流动性增强,营业税减免,立马地铺又漫山遍野,彩旗招展。行业的大起大落在中介行业反映的更为淋漓尽致。
【僧多粥少,“中介蝗灾”何时休?】
中介常见的骚扰有:
现象一:
“X先生,现在行情不错,您在XX小区的房子考虑卖或者租吗?”
现象二:
中介人员在小区或楼道间传流不息,服装与形象不整,影响观瞻,影响正常生活秩序。
电话骚扰痛苦不堪,凡是去过地产中介店铺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只要将自己需求告诉地产经纪人,从此以后你就成为“被骚扰对象。”无论是早上、中午、下午、夜晚,每个时间段都可以成为被他们骚扰的时间。中介的骚扰电话无穷无尽,让人感到很烦,一些品牌中介公司也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权且把这种现象叫做“中介污染”。
中介与物业管理的冲突,很多小区的物管公司也是因为不堪其扰,为了业主的安全和利益,也在不断加强对中介的管理和盘查,但一些素质较低的中介新员工不但不予理解,反而认为是物管人员对中介人身歧视,经常是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我就亲眼见过一次,中介仗着人多,围攻物管人员。
通常中介公司出面出钱去地产公司、售楼处、管理处或其他地方买来业主的资料,中介员工用公司电话拨打业主电话,公司出钱,鼓励员工去打电话让业主放盘。
如果礼貌拒绝后,中介不再电话骚扰还比较幸运,遇到较劲的中介,业主恐怕就没有那么安宁了。由于忙碌一句“不需要”就拒绝了楼下的一家中介店铺的电话后,就被店铺的两个号码轮番骚扰,而且接后都是嘈杂声,无人应答,投诉到该中介总公司后事情才得以平息。
一些中介公司有规定,如果客户拒绝,业务员是不能进行电话骚扰的,只能隔三五个月再致电联系,犯这样错误的多是公司的新员工。
下面转载一个故事:打算买房给父母来深居住的某女士,看中某小区一套70平方米的两房,但是两家中介都有该盘的房源信息,该女士也分别在两家中介的陪同下去看了房子,最后决定在甲方中介成交。但此举却引来了乙方中介的不满。于是乙方中介天天电话恐吓,要泼他们家人硫酸、要求在其店铺成交房子。该女士对此很头疼:“我们买房子最关心的是价钱和服务,第一家中介给的价太高并且不能讲价,我们自然选择第二家中介了,省了2.5万元呢。我又不是撇开中介和房东私下成交,并不构成违约。”最后在警察介入之后,事情才得以解决。
【潜规则玩完,人海战术不如更规范、更专业的服务】
过去中介人员没有现在这么多,但猫腻很多,主要靠吃差价、跑单、炒房、卷钱跑人等等,现在虽然潜规则少了,但明显是人多,多得让人受不了,关键是人多,但素质参差不齐。多链条“利益”驱动有待梳理,从“差价”到“奖佣”,地产中介卖得更高的冲动不变,地产经纪接“私单”,中介与“炒家”合谋,蚕食买卖双方的合法收益,借鸡生蛋“生财”有道。
现在中介市场鱼龙混杂,房产中介应通过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而非签协议捆绑客户。购房者在选购二手房时,也应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大中介,首先看中介是否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是否有经营资质,以避免发生纠纷。
购房者表示自己有权利货比三家,选择服务质量更好、价位更合理的中介提供服务选择服务。有行业律师表示,一般中介都与看房者签订协议,但这些协议多由中介方出具,一些条款明显剥夺了购房者的选择权,在法律上属于无效条款。看房协议应本着主体双方约定的原则订立,并且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律师指出,看房者有选择多家中介为其服务的权利,只要不是抛开中介与房东私下成交就不构成违约。
卖楼推销的最高境界是“把客户当自己的亲人”,亲人能随便骚扰吗?作为为购房者和售房(出租)者服务的房产中介机构,对待客户的态度十分重要。原本为客户着想的一个服务电话最终却变成了骚扰电话,公司损失的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客户或是一笔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