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摭谈(4):特殊句式(下)
(2013-09-07 14:45: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语》摭谈 |
《论语》摭谈(4):特殊句式(下)
文
(接上集)
2.宾语前置。
汉语中只有动词和介词可在其后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以下四种情况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此类句式的条件是:宾语是个表示疑问的代词,如“何、奚、孰、谁、焉”等。例如:
【3·26】吾何以观之哉?
【5·1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9·27】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19】何为则民服?
【6·26】何为其然也?
【14·25】夫子何为?
【6·8】于从政乎何有?
【7·2】何有于我哉?
【13·9】既庶矣,又何加焉?
【7·11】子行三军,则谁与?
【18·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2·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9·12】吾谁欺?欺天乎?
【11·10】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3·3】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14·38】晨门曰:“奚自?”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此类句式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全句句式为否定句,常用的否定词有:未、不、莫、非、毋);②宾语是个代词,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予、尔、汝、之、斯。例如:
【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6】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9·31】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5·1】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1·16】不患人之不已知。
【9·31】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11·26】不吾知也!
【13·14】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7·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14】不患莫己知。
【13·15】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14·35】莫我知也夫!
【18·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1·2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用“之”、“是”复指宾语前置:
此类句中,以动词前的“之”、“是”为标志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还在宾语前加上“唯”字(如【2·6】“父母唯其疾之忧”,再如成语“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等)。
【1·15】其斯之谓与?
【2·6】父母唯其疾之忧。
【5·6】吾斯之未能信。
【9·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24】吾以子为异之问。
【11·24】曾由与求之间。
【17·5】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19·22】而亦何常师之有?
【9·31】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11·21】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16·1】无乃尔是过与?
(4)其他:
介词“以”的宾语经常放到“以”之前,这个宾语可以是代词、名词。如:
【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5·3】非也。予一以贯之。
【5·15】是以谓之文也。
【19·4】是以君子不为也。
【19·20】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9·2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7·2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23】吾以女为死矣。
【11·24】吾以子为异之问。
【15·3】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8·7】仁以为己任。
【17·23】君子义以为上。
3.定语后置。
定语是对名词进行修饰、限制的成分,定语的位置在名词之前。定语后置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在定语后加“者”;②在后置的定语前加“之”;③数词或数量词在名词后。如:
【5·2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3·24】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至于斯之君子,到了这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
【15·10】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贤大夫,仁士)
【5·19】陈子文有马十乘。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8·20】予有乱臣十人。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8·4】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三道,三个方面的问题)
4.介宾短语后置。
这种要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乎)”。这种介宾短语在现在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放在动词后现在叫补语了),但在文言文中,这种状语基本上都放在动词甚至动宾之后,仍称作状语,所以这种句式又叫状语后置。
(1)动词
【1·5】使民以时。
【2·1】为政以德。
【2·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5】生,事之以礼。
【2·20】临之以庄,则敬。
【3·1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5】御人以口给。
【6·27】约之以礼。
【13·25】说之不以道。
(2)动词(或形容词)+
“乎”字经常在动词后作介词,相当于“于”。
【1·10】子禽问于子贡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8·5】以多问于寡
【1·1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7·2】何有于我哉
【11·5】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7·9】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24】其何伤于日月乎
【2·23】殷因于夏礼
【17·21】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1】八佾舞于庭
【6·16】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11·15】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14·17】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38】子路宿于石门
【3·6】季氏旅于泰山
【6·4】子华使于齐
【7·1】窃比于我老彭
【9·5】子畏于匡
【5·5】屡憎于人
【14·36】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3·13】获罪于天
【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6·1】谋动干戈于邦内
【13·18】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18·8】我则异于是
【11·17】季氏富于周公
【15·3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19·23】子贡贤于仲尼
【2·5】孟孙问孝于我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7·35】祷尔于上下神祗
【10·15】问人于他邦
【16·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16】攻乎异端
【8·4】君子所贵乎乎道者三
【18·10】不使大臣怨乎乎不以
【11·26】浴乎沂,风乎舞雩
【1·10】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26】异乎三子者之撰
【11·26】以吾一日长乎尔
【13·15】予无乐乎为君
【8·21】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向鬼神呈献祭品;把祭服做得极华美;在沟渠水利上尽全力)
五、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不亦…乎”、“得无…乎”、“无乃…乎”、“如…何”、“何以…为”、“奚以…为”等。它们搭配形式固定,有一定的整体意义,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如: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2】居敬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4·32】无乃为佞乎?
【16·1】无乃尔是过与?
【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12·3】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2·20】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2·9】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3·19】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11·22】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2·9】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18·7】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19·3】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1·14】仍旧贯,如之何?
【3·3】人而不仁,如乐何?
【4·13】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7·23】桓魋其如予何?
【9·5】匡人其如予何?
【9·24】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9·12】本之则无,如之何?
【12·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6·1】何以伐为?
【13·5】虽多,亦奚以为?
【14·19】夫如是,奚而不丧?
【14·32】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为什么…呢)
【1·10】其诸异乎人这求之与与?(大概…吧)
【2·7】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与“至若”、“若夫”同,用于提起一个新话题)
在观照全文、把握文言语句大意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述与原句的表述进行对照,可以辅助我们检验自己对句式的初步判断是否正确。
在阅读《论语》时,应注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特殊句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