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摭谈(4):特殊句式(上)
(2013-09-07 14:38:54)
标签:
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 |
分类: 《论语》摭谈 |
《论语》摭谈(4):特殊句式(上)
文 / 松山剑客
(因字数太多,分上、下集发表)
古言不同今语,句式大有不同。若能迅速识别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对于阅读《论语》,尤其是对于古文翻译,是大有裨益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下面就以《论语》为例,加以简要说明。(补充一句,我之所以对每种句式都不厌其烦地举很多例子,目的是便于大家在大量的比较中加深对各种句式的特征的印象和认识,也便于大家阅读原文时知其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不像今天用“…是…”来表示,它常用以下五种形式:
1.用“者”“也”表示判断:“者”表示句中停顿(也叫提顿),“也”在句末表示判断,谓语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
【3·8】起予者商也。
【3·15】是礼也。
【7·15】(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11·1】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7·13】乡愿,德之贼也。
【19·24】仲尼,日月也。
【14·44】(阙里童子)欲速成者也。
用“者”“也”表判断的有三种形式:①…者,…也;②…也;③…者也。
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
【1·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20】是闻也,非达也。
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要注意与代词“是”的区别。
3.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11·4】回也非助我者也。
【12·20】是闻也,非达也。
这种判断句也常在句末用“也”字,帮助表示判断。
4.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例略)
5.无标志词的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翻译时要补出判断词。(例略)
二、被动句
古文中很少直接用“被”字来表被动,而常用“于”、“为”、“为…所…”、“见”、“见…于…”等形式,还有一种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1.标志词:于,被
【5·5】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9·5】子畏于匡
【14·36】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2.标志词:为
【9·16】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另外“为…所…”、“见”、“见…于…”也可作被动句的标志,《论语》中暂未找到例句。
3.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语是受动者,翻译时可在主语后加“被”。
【15·20】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三、省略句
文言精练,与文言经常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成分不无关系。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混淆人物、事件,甚至颠倒逻辑关系。成分省略的主要类别有: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谓语、省略介词或关联词等。
主语是一句话所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放在谓语之前。
谓语是对对象的陈述,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放在主语之后。
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放在动词谓语之后。
【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6·5】原思为之宰,(子)与之粟九百,(原思)辞(粟)。子曰:“(尔)毋(辞),以(之)与尔邻里乡党乎!”
【7·15】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8·1】(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其惠)而称焉。
【9·10】见之,(其)虽少,(子)必作;(其)过之,(子)必趋。
【10·19】(子)疾,君视之,(子)东首,加朝服,拖绅。
【9·6】君子(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11·26】(尔)居则曰:“(人)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欲出),(尔)则何以哉?
【13·15】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其)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2·22】攀迟问仁。子曰:“(仁即)爱人。”(攀迟)问知。子曰:“(知即)知人。”
【14·9】(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使之)饭疏食,(伯氏)没齿无怨言。
【18·7】(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翻译时,若前后句主语不同,被省略的主语就必须补充出来,以避免混淆人物、事件。
2.省略宾语
【1·15】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3·6】曾谓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知礼)乎?
【3·12】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
【4·21】一则以(父母高寿)喜,一则以(父母高寿)惧。
【4·23】以(仁)约(之)(而)失之者,鲜矣。
【5·8】由也,千乘之国,可使(之)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之)也。
【7·31】巫马期以(之)告(于)(子)。
【9·30】可与(之)共学,未可与(之)适道。
【11·11】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之)犹子也。
【5·20】子闻之,曰:“再(思),斯可矣。”
【6·9】如有复(召)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之)也。
【7·2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0·6】缁衣,(配)羔裘;素衣,(配)麑裘;黄衣,(配)狐裘。
【11·11】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厚葬之)。”
【11·2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之)。
【12·7】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去)?”曰:“(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国)不立。”
【12·19】君子之德(如)风,人小之德(如)草。
【13·12】如有王者(兴),必世而后仁。
【13·21】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与)(之)乎!
【15·15】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5】夫召我者,而岂徒(召)(我)哉?
【15·7】邦有道,(其)如矢(直);邦无道,(其)如矢(直)。
4.省略介词(“于”、“以”)、助词及关联词
【3·8】子曰:“绘事后(于)素。”曰:“礼后(于)(仁)乎?”
【5·19】旧令尹之政,(其)必以(之)告(于)新令尹。
【6·18】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
【9·19】譬如为山,未成(于)一篑,(若当)止,(则)吾止也。
【1·10】夫子(以)温、良、恭、检、让以得之。
【3·23】子语鲁大师(以)乐。
【13·30】以不教(之)民战,是谓弃之。
【5·3】(若)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1·14】夫人不言(则已),(若)言必有中。
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多半在前句或后句中都能找到;尤其是前后句为“对言”时,一定要注意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的“互文”省略(【1·15】“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时,被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并加上小括号以示区别。
四、倒装句
倒装句也叫变式句。要能识别变式句,首先要知道常式句的基本样式,可参照下表:
例句 |
[刚才], |
||||||||
成分及位置 |
句首状语 |
定语 |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
宾语 |
补语 |
常用充当者 |
时间名词 处所名词 介宾短语 |
代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量词 |
名词 代词 名词性短语 |
形容词 副词 时间名词 处所名词 介宾短语 |
动词 形容词 |
趋向动词 副词 介宾短语 |
代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量词 |
名词 代词 名词性短语 |
趋向动词 副词 介宾短语 |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结构,应该主语在谓语前,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来了,这就是主谓倒装,又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多用于感叹句中。如:
【9·2】大哉孔子!(孔子,大哉!)
【13·3】野哉,由也!(由也,野哉!)
【13·4】小人哉,樊须也!(樊须也,小人哉!)
【15·7】君子哉蘧伯玉!(蘧伯玉,君子哉!)
【5·3】君子哉若人!(若人,君子哉!)
【14·5】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
【3·4】大哉问!(问,大哉!)
【1·3】鲜仁矣。(仁,鲜矣。)
【5·18】何如其知也!(其知也,何如!)
【8·15】洋洋乎盈耳哉!(盈耳哉,洋洋乎!)【13·11】诚哉是言也!(是言也,诚哉!)
【8·19】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12·8】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12·20】何哉,尔所谓达者?(尔所谓达者,何哉?)
【13·3】有是哉,子之迂也!(子之迂也,有是哉!)
【14·39】鄙哉!硁硁乎!(硁硁乎!鄙哉!)
【14·13】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信乎?)
(未完待续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