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黑名单为舆情监测”是辟谣还是忽悠?

(2011-06-16 21:45: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记者黑名单为舆情监测”是辟谣还是忽悠?

卫生部拟对极个别误导公众媒体记者建黑名单的做法引来关注。昨日,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说,并非卫生部要建黑名单,而是卫生部直属的事业单位新闻宣传中心一直在做健康类舆情监测,“这不是新事儿,敏感的是黑名单三个字”。(615日,《新京报》)

卫生部要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做法之所以引发舆论热潮,一是卫生部此举有越俎代庖之嫌,对媒体和记者的监管本属于出版总署的职责范畴,卫生部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做法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二是卫生部此举反映出来的对媒体监督的不信任甚至对记者赤裸裸的恫吓既不利于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也不利于卫生部在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接受媒体监督。卫生部甚至可以将记者黑名单当作隐瞒自身工作疏漏的挡箭牌,长此以往,受食品安全困扰的消费者将无处讲理,他们本沉寂的声音将愈加沉默。

卫生部关于记者黑名单为舆情监测”的说法还算及时,但这番说辞却未能消除我们心头的疑惑,不知道这“记者黑名单为舆情监测”的说法究竟是针对公众舆论热潮的一次辟谣呢还是又一次忽悠?

首先,“记者黑名单为舆情监测”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真为舆论监测的话,多深入田间地头听听老百姓的想法会比建立一个记者黑名单有用得多,就算卫生部的官员们忙的抽不开身深入基层调研,平日里多看看报纸听听民众呼声也是很有用的,民众关心的问题诸如食品添加剂乱象和食品质量标准过低等问题相信很容易都能看到,如果这些已呼喊了许久的舆情都看不到的话,那么卫生部的“舆情监测”只能说是“面子工程”,就着实没有一点意义了。

其次,“舆论监测”就要建立记者黑名单么?而且还将建立记者黑名单当成舆情监测的原因,则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这明明是因果颠倒,黑白不分。即使真的有记者做出不负责任的报道误导民众,但是很难说这个记者就是有心为之,记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很多问题上不能分清真伪。卫生部要做的是加强和媒体的联系,在重大问题上多和媒体交流,尽量避免误会的发生。简单的建立个黑名单并不能避免片面报道的发生,指责一个业余人士不懂行并且还要为此付出代价,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卫生部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做法无论怎么解释都不可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因为这个做法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严重一点来说,这个做法也是一不合法的,因为国家法律并未规定卫生部有妨碍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反而记者的报道权不受妨碍却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卫生部作为国家部门也不能例外。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做法都不足取,卫生部还是别忽悠公众了,众所周知,问题的根子是出在卫生部身上,卫生部只有管好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才能堵上媒体的嘴,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来处理,就不要再找替罪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