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爱民必先知民
(2011-04-11 11:58: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要爱民必先知民
近日,秭归县县委书记罗平烺的《爱民十戒书》,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起多方关注。《爱民十戒书》以“爱民”为主题,将“敬民”放在首位,从“亲民”“察民”“利民”“便民”等十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爱民“十戒”。全文十二句,共168个字。当地干部读后纷纷表示,《爱民十戒书》抓住了群众工作的“七寸”,写到了群众的心坎上。(4月10日,《楚天金报》)
“人民公仆人民爱,人民公仆爱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政治口号广为宣传。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爱民的公仆并不多,人民真正爱的公仆也很少。何以如此,众口纷纭,但有一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民众与官员之间交流的不通畅导致了两者之间的隔阂。民不知官,官不知民,如此造成的后果是两者的互相不信任,进而导致了诸多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倒是个不小的问题,秭归县委书记罗平烺从基层工作中有感而作的《爱民十诫书》可谓是一“锦囊利器”,如果每个官员都能恪守十诫,做到敬民爱民,民众也没有不爱官员的道理。
罗平烺《爱民十诫书》里的一句“锦囊利器在基层”可算作此书的核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可惜的是近几年来真正踏踏实实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官员越来越少,虽然中央一直强调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走家串户体察民情,但不少官员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住宾馆,下酒店,观光旅游一番总结个经验之谈,静不下心来听民意,俯不下身子察民情。如此这般,怎能做到知民?不知民又何谈为民,亲民?古人说“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罗平烺的《爱民十诫书》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这是在基层工作中的感悟,是深入群众,了解民众想法后的成果。这个成果是经验之谈,但是单靠学习是不够的,因为经验不是凭学习得来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是在与民众交流体会中得来的。所以这个《爱民十诫书》也只是一个读物而已,不把“十诫”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
古时郑板桥上任曹州,半夜听的“衙斋卧听萧萧竹”,便“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公仆更应该能做到。但是事实却远非如此。现在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下基层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一些领导官员们就是能够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应酬,甘愿陷身文山会海也不愿去基层走访。归根结底还是心里没放着百姓,温总理日理万机,都能拿出时间去乡村,去拱地走访慰问,会给民工讨工资。我们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实在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爱民的第一前提是建立在民众认同的基础上的,这个认同是双方良好交流互动,是官员真正为民办实事的结果,如果凡事都能以民众拥护和赞同为出发点,何愁民众不高兴,这样的官员民众又怎么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