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迷上電影

标签:
影艺to德国新电影film舒琪欧洲娱乐 |
那男孩因此愛上電影並一生從事電影工作. 男孩的名字: 馬田. 史高西斯.
看罷舒琪的專欄, 不禁令我自問: 為何我迷上電影?
我想可能源於中三時, 班主任曾帶隊和我們去看電影. 當時我們到Arts Centre看Woody Allen 的姊妹情深.
完場後其實我對該片內容不甚了了, 但是自此我對電影確實留意多了. 對Woody Allen 也產生了好奇感,
幾個月後自己一人到灣仔影藝看Woody Allen 的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之後的中學生涯也沒有什麼機接觸主流以外的電影. 印象深刻的也只有英雄本色, Star Wars 等當時覺得娛樂性豐富的大片.
大學時因為自認文藝青年(對, 都幾扮嘢!) 所以加入電影學會, 從此電影正式和我的人生分不開了!
我還記得當時的我面對一大堆陌生的導演名字, 片名, 術語時, 感覺像面對一片知識的汪洋. 攪Film Show, 有些片如<斷了氣>, <第七封印>, 其實自己都看不明白. 亦是自大一開始, 正式看人生的第一次香港國際電影節.
這時的我, 在Library 內不是讀書, 而是看館內的<火鳥會訊>以及找資料寫電影學會會訊.
要數令自己迷上電影, 應該是因為奇斯洛夫斯基. 看<藍>, <+誡>; 令我感到電影作為Art 有幾powerful! (To blog 友小金魚: 和你一樣呢!)
當時王家衛正剛剛成名, 看罷<重慶森林>, 和同學爭論該片是否垃圾至面紅耳熱, 令我對電影有一種使命感.
於這段時期其他令我難忘的電影有:
- 令我知道何謂雅俗共賞
<東邪西毒> - 原來香港都有人可以拍出歐洲片的水平, 像歐洲片般解構
- 令我知道何謂社會電影
- 有彩色部份有黑白部份, 原來黑白比彩色美
<愛情萬嵗> - 原來一個境頭可以這麼長
大學三年後踏入社會, 反而在這段時間連續2年上了Arts Centre 每月一個星期天的電影欣賞課(第一年是史文鴻教, 之後一年由多位不同導師主講, 包括朗天, 黃愛玲, 李焯桃等. 在這2年間Film Noir, Classic Hollywood, 法國新浪潮, 德國新電影, 意大利新寫實電影, 小津, 黑澤明, 安東尼奧尼, 費里尼, 艾慕度華, 英瑪褒曼, 塔可夫斯基, 貝托魯奇, 華依達, 帕索里尼的電影也看了個大慨, 漸漸感到自己看得懂了.
回想當年要看非主流電影, 只有在Arts Centre, 大華, 影藝可以看到(百老匯電影中心當時還未成氣候). 數有規模地播放導演專輯也只有Arts Centre, 如布紐爾, 塔可夫斯基, 台灣電影等. 而Arts Centre 樓上的歌德學院則有時播放德國電影. 我就是擠在一個只能容納20人的小房間看大電視播<天譴>
當年的Arts Centre的確對電影充滿熱誠. 2000年電影一百週年, 在Arts Centre前有露天公映<火車進站>和樂隊演奏,我和一羣不認識的電影愛好者,度過一個炎熱的晚上.
電影給我獨立的思考空間, 它令我知道它作為Art Form/娛樂/文化的多樣性.
各位影迷, 你們又為何迷上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