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建磁灶

(2024-03-14 15:47:07)
标签:

情感

文化

旅游

分类: 散文随笔

古建磁灶

蔡芳本

 

磁灶因为烧制陶瓷而得名。

世界人应该都知道磁灶,可是很少人能分得清磁灶真正的乡属。

     磁灶其实是三个磁灶。

一个磁灶是磁灶镇,管辖二十几个乡村、社区;一个磁灶是三个乡村的统称,三个村分别是岭畔村,下官路村和下灶村。这个磁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民间一个约定的地域范围;第三个磁灶就是现在的磁灶社区,就是原汁原味的磁灶村,也就是三个磁灶的母村。

历史的衍变,朝代的更迭,磁灶的地名显得有点复杂有点让人迷离,但磁灶的内核不变,它就是1700多年来一直以生产陶瓷而闻名全世界的古陶都。

磁灶地处晋江西北丘陵地带,有一条梅溪穿过,梅溪水曾载满磁灶的陶瓷奔向远方,奔向世界各地。渔歌唱晚,百舸争流,梅溪跟磁灶这样相依相存,所以,磁灶的另一个名称就叫梅溪。梅溪两岸有丰富的高岭土、粘土、长石、石英、石灰;梅溪两岸到处长满了松树、相思树、龙眼树和各种杂树,植被丰茂,成了磁灶窑天然的燃料基地。过去,离开了树木,怎么烧得了窑,烧不了窑,也就没有现在磁灶建材天下。

前世今生就注定了,磁灶人必须从事瓷的事业,磁灶人必须与陶瓷相依为命。

历史记载,自晋武帝泰始元年,也就是公元265年,磁灶人就开始烧制陶瓷,制造各种器皿,主要是各种日用品。后来开始有所转变,也制造建筑材料及建筑构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渐渐转为建筑瓷砖,建筑瓷砖成了磁灶的主要产品,而古建筑陶瓷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时代虽然变了,但古建筑依然存在,现代的人们依然眷念古建筑,依然喜欢古建筑,依然需要古建筑。各地都有古建筑要翻新,各地都有古建筑要重建,建寺庙,建公园,建亭台楼阁,建仿古街区,甚至建洋楼都需要古陶瓷产品。这个风潮持续不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得磁灶的古建陶瓷也加畅,销愈走愈远。国际上各种风格的建筑早就需要古建材料的加持,有了这种加持,风格建筑就更加具有艺术特色,风光无限,耐人品味,磁灶的古建陶瓷也就成了整个世界宝贵的建筑资源。

过去的古建陶瓷样式好像不多,风格也比较单一,现在居然有几百种样式,数也数不清。琉璃瓦当不用说,那是最基本的;栏杆、花砖不用说,那也是古建筑少不了的;花窗不用说,那是古建的眼睛;彩龙不用说,那是古建屋脊上的风云。那角脊你也说不上多少种;那勾头那雀替,你也认不了多少样。那椽头,那撺头,那脊头,那封头,那宝珠,那葫芦等等等等,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清,就连古建陶的老板们也说不清自家到底烧了多少种古建筑配件。

为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吴培文和吴志鸿先生领我们参观了新兴陶瓷公司,我们见到了烧好的产品,这里一大堆,那里一大堆,厂房内堆,厂房外堆,每一堆都是不同的构建。在维斯帝豪,仓库一个接一个,每一个仓库堆的都是同样的琉璃瓦,红色的琉璃瓦,一大片一大片,红彤彤像一座座巨大的红土矿,散发着红艳艳的光芒。他们的产品都是根据订单来做的订什么就做什么,从来就没有断过。有需求就有生产,货源不断,就像梅溪水一样滚滚而来。见到两位老板,一老一中,看得出沧桑,却看不到苦楚;看到了笑脸,也见到了乐观。老人家叫吴国家,70多岁了,瘦小却精干,精气神十足,干古建陶瓷这一行已经干了50多年了,还没停下来。之前他种田,后来修摩托车,每天也可以整两三百块,他不修了,陶瓷业再次兴起,他也跟着村里人干起来,这一行才有前景,才有盼头。

最早,磁灶农田少,吃饭都成问题,在家里以一部脚车办起了陶瓷作坊,几个人合一个简单的土窑,烧制些生活小件,肩挑背扛到四乡五里叫卖,换来一家人的生活。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开始偷偷办起陶瓷厂,一般是集体办,以生产队的名誉来办,个人想出去订货要去乡里办的陶瓷经营处(也叫建材管理处)盖印,拿着盖好印的条子才能到处推销;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挂靠,当时就有一家叫飞钱的齐边陶瓷厂专门让人挂靠。齐边的陶瓷厂也是最早办起来的陶瓷厂家,也是集体办的,他们才有权利销售陶瓷制品。第九生产队在马鞍山夜办起了工厂,第七生产队也有了两条陶瓷生产线。再往后,政策宽松了,大家就自己做了,纷纷办起了公司,从小到大,大坪工业区、古山工业区迅速发展起来。企业越办越大,风起云涌,小泥鳅翻起了大浪,陶瓷业成了磁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慢慢成了国家建材事业的王牌,古建筑陶瓷也开始立稳了脚跟。一开始,这些陶瓷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分工,来什么做什么,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筑业大发展,才有许多厂家专门做瓷砖。老吴跟我们讲起建材工业的发展历史,虽然没如数家珍,却也梳理出一条线索。磁灶建筑材料事业的发展,真离不开他这样的老专家,磁灶古建陶瓷业更需要他这样的老人来传授来支撑,当然更需要年轻人接班。我们见到的维斯帝豪的老板叫吴小,40来岁,是个工科大学生,投身到这个行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干出了一番事业。磁灶有了原始的积累,又有了现代科技人才的加盟,有了现代科技知识的招引,能不趟出一条又长又宽的康庄道路吗?以前的古建陶的颜色比较单调,加入了现代科技,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样颜色都能调出来。除了传统的红、灰、黑、黄、绿、蓝,许多听也没听说过的颜色,经过科学的调配,出现在古建构件上,构建了一个迷幻的世界。谁持彩练当空舞?整个建筑物沉浸在时代的光影之中,沉浸在历史的烟尘里面。磁灶人用热爱与智慧,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演绎成人间的神奇精品,无数陶瓷匠人孜孜以求开拓创造,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铸就了磁灶建筑陶瓷的灵魂。

磁灶社区可以说是磁灶窑的发祥地。以前的窑当然比较原始,有龙窑、倒焰窑、鸡笼窑等,这些窑还存在磁灶的大地上,默默展示着磁灶的宝藏。目前,磁灶镇总共发现26座古窑址,磁灶社区就占有9座,这9座古窑中,有两座还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时期的有仔山窑址  、顶山尾窑址 、土尾庵窑址 、许山窑址、大树威窑址、镇宫山窑址 ;清时期的有寨边山窑址 、下尾湖窑址 、瓮灶崎窑址 ,一个一个,散发着古老的光芒 
    以此为证,说磁灶社区自古就是陶瓷的天下,绝对没错。

时代翻了一页过去,炉火却生生不息。旧的窑址还在,新的磁窑层出不穷。现在磁灶社区磁窑就有100多条,告别了古老的窑孔,这100多条都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干净、效率,无污染,分布在五六十个厂家,这其中,生产古建筑陶瓷的有10多个,拥有二十几条生产线。千年来,磁灶人沉浸在陶瓷中,以陶瓷为业,靠陶瓷吃饭,现在的磁灶人还是吃陶瓷的饭,全村12000多人,总户数2983户,有陶瓷工人2000多人,从事陶瓷经营有五六千人。许多人在外地也办起了陶瓷厂,更多人在外地办公司开店经营磁灶的陶瓷。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磁灶陶瓷人的身影,互联网上也可听到磁灶陶瓷人的吆喝声。古建筑陶瓷立稳了脚跟。

需要古建材陶瓷的,一定能找到磁灶;磁灶人也一定能够找到需要古建材陶瓷的。磁灶人富裕了,磁灶用挣来的钱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

为了家乡的事业,本地的企业家出钱出力,外出创业乡的贤反哺建设家乡;促进自己的家乡磁灶社区面貌日新月异。

据吴海源书记介绍,目前, 磁灶“学村”初具规模,拥有晶晶幼儿园、磁灶中心小学、磁灶中学等优质学校;磁灶还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一座晋江市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及磁灶中心卫生院磁灶社区卫生所完美改建投入使用;社区也有完善的养老配套:拥有便捷的民生配套。辖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逐年提升。经过不懈努力,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泉州市文明社区”、“泉州市老年人建设康乐家园”等荣誉称号。

磁灶发展进步的现实有这些不俗的见证,证明磁灶人做磁不是白做的。

社区在宣传材料上写着:“南风古镇,陶都磁灶,秉承技业,赓续文脉,千年以降,薪火相传,持续拓展,承前启后,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早已成为全国陶瓷摇篮。而今正以更高昂的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是磁灶的文采,也是磁灶的风采。磁灶不止经济发达,文风也日渐鼎盛。磁灶历史上也曾出现多位仕官名人,官至礼部。在梅溪畔,原汁原味的磁灶人培文和志鸿等一批有志向的文化人建起了一个书院,叫梅溪书院。培文为梅溪书院用赋的形式写了一篇《梅溪记》,称赞了梅溪的灵秀,表达了磁灶人的志向,堪称一篇好文章。磁灶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有培文们的努力挖掘弘扬,以后的磁灶就不仅是经济的,还是人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珍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