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惜

(2024-03-10 17:44:49)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珍惜
——泉州青年报四十周年
蔡芳本

蓬帆张满了风,鸟儿从彼岸飞来。
泉州青年报20周年的时候,编了一本书,我与蔡宗伟将书名定为《珍惜》,现在回想一下,有许多东西确实是应该珍惜的。
应该珍惜的有太多,第一我想应该珍惜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个值得怀念的是时代,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
那个时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涌起了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新思想、新事物,颠覆了一个时代,改变了一个国家,改变了一个世界,许多前人想也不敢想的事就是那个时代恩赐。那个时代的人都比较纯正,一心向善,一心向上,不会有那么多歪门邪道,不会有那么多胡作非为,不会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不会有那么多纲纲条条,不会有那么多打击压制,不会有那么多胡搅蛮缠,一切按照需求,一切按照大方向,一切按照主旋律。只要大方向、主旋律是对的,做什么、怎样干都行。
1985年1月的一天,这一天很冷。我穿着风衣,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进泮宫孔庙,青少年宫的刘成凤主任正等着我。我们将要探讨的是办一份青少年宫活动月报的问题。似乎刘主任很早就熟悉我,没讲几句话,也不打哈哈,也没说等我们研究研究,更没去调查祖宗十八代,我作为青少年宫宫刊的一名编辑的事就定下来的。以后找编辑,只要兴趣,能写一点文章,对青年报有感情,不管你是什么来头,机关干部、教师、退伍军人、社会青年、工厂职工甚至乡村农民,不管你从还什么地方来,不管你从哪个学校毕业,中专、大专甚至职高、高中统统都可以进来,青年报的大门为所有有志于新闻和文学的青年打开。来来去去,有的拿点小补贴,有的拿几块钱工资,有的纯属义务,很少计较,有情怀,有激情,大家在乎的是一种兴趣,一种事业,似乎是“从深不可测的一片蔚蓝的心里,传来一声金色的召唤”,激励了大家的心。在《珍惜——泉州青年报二十周年》一书“青年报同仁一览表”上,一个时期一个时期,你可以看到几十个熟悉不熟悉的名字,清楚排列。虽然岁月流年,人世沧桑,名字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编辑部这个阵地依然健在,当年的那些人依然健在,有的人现在还是青年报的中坚,有的人已经退休,有的人还在各个岗位上忙碌。无论怎样,都拜那个时代的成就,没有那个时代,没有青年报,大家的命运就不知道怎样了。真的,才能只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才不会埋在梦里。在尘世的道路上,我们没有丢失自己的心,你来临的时候,生命便和你的微笑融在一起。
第二要珍惜的是,那时的办刊环境。那时的办刊环境很轻松,没有什么审稿制度,自己编自己审,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只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无刊号没关系,发什么文章没人管,你怎么办刊没人在意,报纸版面你爱怎么设就怎么设,你爱四版就四版,爱八版就八版,爱增刊就增刊,完全根据需要。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报纸的名字你要怎么改就怎么改,记得第一期叫《泉州青少年宫》,第二期我就跟宗伟将它改为《泉州青少年报》,这是重大的问题,没有请示,不要报批,也没人追究责任。当时的地委宣传部长庄晏成先生还欣然为报纸题了名。内刊不能做广告,我们还是偷偷拉赞助,贴补经费不足。工商部门好像讲了一下,也就算了。这是青少年的事业,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份报纸,大家理应理解,都会支持。
当时没有专门的办刊经费,靠卖报纸,靠主管部门拨一点,靠社会支持一点,硬撑了下来,才有今天。
因为当时的报刊极少,许多人都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媒体。学校老师会帮着推销,学生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会拿着报纸到街上义卖;市民们也原意掏出分钱,买一份他们不一定需要的报纸。因为热爱,投稿的人很多,作者们都把这份报纸当成自己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
应该珍惜的还有在青年报建立起的友情。一个是编辑之间的友情,那时感情很纯真,人与人之间都很友好,都会互相帮助。难能可贵的是不会互相妒忌,相互拆台,用不着推开什么人为你腾出地方。当然也有矛盾,为了工作吵架也是时不时。我就跟刘成凤主任吵过,第二天就又谈欢了。刘主任给了我一个评价,蔡芳本这个人又可爱又可恨。我欣然接受。陈红苗我跟她吵的最多,今天吵明天也吵,到现在也不知道吵什么,大概是为了编辑上的问题。吵完也就算了,依然亲近,依然是好朋友,一点都不疏远。在编辑上不分大小,有问题大家一起说,谁对听谁的。当时团市委分管的领导和不分管的领导对青年报都很支持,跟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都很友好很亲热,工作时是领导,休息时可以称兄道弟。领导们分到各个岗位,依然回头照看青年报的工作,尽量给予道义上的、物质上的援助。没珍惜青年报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是没办法做到这一点的。青少年报学生记者之间也非常珍惜这种缘分,许多人到了各个行业尽管以前不一定相识,只要说是青年报的,马上有一种亲热感。同一届的学记们都还在来往,惺惺相惜,共同回忆那一个美好的岁月。
犹记得二十周年的那一次聚会,编辑部同仁、学生记者,老老少少,新新旧旧,能来的都来了,彼此之间的那一份热情又点燃起来,喝呀唱呀说呀,一直到夜阑时分,还依依不舍,让爱荡漾在自己的嗓音里。
因为黑夜的脚镣已经砸破,光明的问候,从月亮到星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珍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