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婕,10年的文学光阴
蔡芳本
孟婕说,她开启文学模式是年轻的10年前。
那天,跟孟婕闲聊,谈起何时相识,我已记不清了。孟婕倒记得很清楚,是10年前。那是我在早报,她刚毕业,为一家公司干活,到我们平台公干。有一天,她踱着踱着就踱到我跟前,也就自然而然谈了起来。我觉得这女孩人很纯,她现在替人做的事替人写的文章跟文学比较搭,可以给我投稿试试。回去以后,她果然给我邮来稿件,我一看,有点稚嫩,发表却是可以的,就给她见报了。从那以后,孟婕就不断写东西给我,我就不断给她上报,从此她就跟文学真正挂上钩了,成了一文学中人。写着写着就成了这一本书。一棵树10年成材,一个女孩也10年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人犹树,树犹人,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如果没有10年的坚持,10年的守护,我想,孟婕是无法完成她的梦想的。坚持是一个方面,素质也很重要。没有文学的潜质,你就一辈子也无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更别谈出一本书了。孟婕是个灵慧的姑娘,文学一直眷顾着她,她也将文学作为她生命的价值和力量,作为一辈子的陪伴,她出一本书出两本书出好几本书都是不奇怪的事。
孟婕出生在闽东,大学毕业就在泉州市区找工作,后来到了晋江稳定下来。闲聊中,她一直感谢泉州感谢晋江。她说,如果没有泉州晋江的培养就没有她的今天。她的这本书就是要“献给这片朝夕相处的晋江热土”。也难为她,在这部书里,她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写了晋江。晋江的许多地方成了孟婕的美篇。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晋江漫笔这一辑中,她精心构思,一个节气对应一个风物或一个地域,从立春写起一写直到大寒,把山山水水融入二十四节气之中,将天地融合,将时间和空间毫无违和地融为一体。你看到就不仅仅是风物的美你看到的还有时序的美。在时序里,你看到的人间的温情,还有人间的烟火,还有人间的沧桑。那是“柴门的低语”“庙宇的私语”“故居的遗闻”“城墙的轶事”,化成铺天盖地的风和雨。孟婕在写晋江,可孟婕又不是在写晋江。如果仅仅写晋江,那么孟婕的视野也就比较局限,不够宽阔。通过写晋江,梦婕实在是在写心灵,是在写自然,是在写风土,是在写历史文化,是在写宇宙天地。这就使得孟婕的文章摇曳生辉,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只写晋江只有一种主题,而现在,晋江就不仅仅是孟婕感谢晋江的载体,而是一个登高望眼和抒发情感的平台,是一个晋江与世界沟通的互联网。在这一辑里孟婕不仅提供了一个文学的崭新写法,还为晋江提供了各种升腾的可能和方向。从写作角度来说,这是可资写作者借鉴的地方,也是孟婕文学写作的价值所在。当然,她的这一本书不能说篇篇出色、页页生辉,有些篇章显得勉强,有些篇章显得生涩,有些篇章显得单薄,但“晋江漫笔”这一篇章似乎是可以叫人点赞。
10年来,孟婕在泉州晋江乃至省上得奖的竟有19次之多,简直是得奖专业户,令人咋舌。这些奖有专题征文奖也有纯文学奖,题材也是多种多样。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荣誉的信号,显示的是,作为一个作家不是仅仅能写一篇文章,还要有一副好文笔,还需要能驾驭各种题材。“蓦然回首,文海无涯笔作舟”,文章靠的是底气,底气来自于积累,积累来自于阅读——读书读社会,这是不用多说的常理,孟婕深谙。时间给了她荣誉,历练给了她这样的结果。
10年来,孟婕读了许多书,也写了书评,甚而为本地作者写了评论。正如她自己说的“多读书,兜转在字里行间不问归路”。可以看出,她在读书中不问归路,却找到了出路。泉州晋江给她的很多,书也给了她很多。如果说泉州晋江给她的是平台是培养,那么,书为她的写作提供了精神营养,提供了操作技巧。很难设想,一个不读书的人能写出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文章。
读书读社会,也促使孟婕学会了思考。她不仅是一个书写晋江的写手,她还关心似水的流年,关心生命的价值。她不是一个轻薄的女子,在她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勉的思想者。在《似水流年》《遥想生命》《走在路过的边上》《一生一世界》《素描梦想》《千年情结》等篇章中,无不透露出哲学沉思。“岁月来去无声,日子渐行渐远”,“东方已大亮,光阴从我的思绪中流过”,孟婕想要的是,“找寻另一个更适合的梦想,依旧奔腾前进”。我想,按照孟婕的努力与实践,“更适合的梦想”是不难实现的。到另一个10年,再回头看今日的孟婕,绝对是两重天。那时的孟婕,恐怕是著作等身的“富婆”了。
还是要祝贺孟婕,10年没白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