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小学里的绮云书室

标签:
杂谈图片 |
分类: 街头巷尾 |
这座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大门、围墙、前殿、中殿、后殿、东船厅、西书楼、明楼、花园、金鱼厅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与百米之遥的"郑氏祠堂"相比,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建筑规模都要气派不少,可见当年这个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屋内的柱子都是选用质地上乘的整根红木制作,历经百年依然坚固如初,连钉子都很难钉进去。书室里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顶尖水平。文物专家称,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而言,这里都称得上是珍贵的文物。1996年,由省、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文物专家鉴定组,对绮云书室进行鉴定时,将其誉为"深圳的陈家祠",
2015年绮云书室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惜我们路过那天并没有开放。不然可以进去浏览这一绮云书室。
百年绮云书室,尽管历经沧桑雨雪,但如今仍书声不绝,成为了当地小学的国学教育基地,引领年轻一辈正直做人、乐善好施。
近代史的中华女杰郑毓秀正是从这个书室走出的。据当地文史馆负责人介绍,郑毓秀的孩童时光在西乡乐群村度过,她在“绮云书室”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14岁东渡扶桑求学,15岁加入同盟会,成为反清革命志士;远赴巴黎求学,之后成为中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她一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作为起草民法的委员之一,将妇女婚姻自主权利第一次写进了法律条文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其夫魏道明接任胡适出使美国为民国政府驻美国大使,郑毓秀随从在美国做了大量的抗战工作。
从历史缅怀再看百年后的书室,吸引人们关注的还有书室内3万多图册的书墙。如今,此书室的图书管理员每个学期开学后每天都要打理讲堂,等待西乡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来上国学课。
西乡小学校长康卫东是绮云书室国学课的发起人,也是这所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小时候就经常到书室来读书,听村里的老人讲起郑氏族人乐善好施和励志爱国的故事。”正是从小心里对书室埋下的情怀,在到任西乡小学校长后,康卫东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将书院打造成西乡小学的国学教育和爱国教育基地。
在郑毓秀的石雕像下听先人故事,用国学讲坛作为开学礼,西乡小学这样的传统一直保留着。“用身边的典型故事,从小教育孩子们知书达理和爱国爱乡情怀,让西乡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站在郑毓秀的石雕像下,康卫东说出了内心的愿景。
郑氏家族的精神值得流传下来,一是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二是善良慷慨,乐善好施;三是尊师重教,正气做人。这些精神值得年轻一代铭记和发扬,也是值得保护和挖掘。可喜的是,绮云书室如今已打造成了国学教育基地




书室的历史变迁
1925年,宝安县第二区在绮云书室成立农民协会。第二年,中共宝安县第二区委员会在该书室成立,绮云书室从此成为宝安区农民运动和党的活动中心;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进驻西乡的日军大队,将队部设在绮云书室。书室内家私遭日军破坏,被当柴烧。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西乡乡公所筹建粮所,向郑家借用绮云书室做粮仓。1962年,粮所扩建粮仓,将主殿两个天井加盖瓦顶,并拆毁了西船厅、东书楼、厨房和明楼一部分。1986年,在台湾居住的郑姚后裔,携着新中国成立前带走的绮云书室房契,回乡要求政府归还祖屋。3年后,绮云书室产权归还给郑氏家族。1996年,绮云书室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由西乡街道办出资170万元收购绮云书室为国有,并交由西乡第二小学保护、管理并适当使用,郑氏后人随即捐资10万元在校园内建起郑毓秀塑像。
据国学讲堂项目组介绍,“周岁礼”是嘉礼,也是家礼,既能诠释传统礼仪的诚敬内涵,又颇具时代精神,可以很好地与新时代家风建设工作相结合,帮助参礼家庭在实践中推动其家庭文化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