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2019-02-08 05:20:36)
标签:

旅游

分类: 旅游(记录我的旅行)

牌坊史话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

据有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2004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新增"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2座牌坊。工程于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与广济桥齐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牌坊街

  是广东省第一条历史文化名非常壮观。看道路两边的潮汕小吃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是最具潮汕文化特色的名

  第一部分:牌坊街节日文化氛围

  春节的“牌坊街”更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目不暇接的各种小吃,使得整个“牌坊街”人头赞动,看的是历史,吃的是小吃,品的是潮汕文化。让整个牌坊街充满更加深厚的潮汕味道。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不刚进来,就被夹在这熙熙攘攘人群中,挤到了这家凉茶店的旁边。瞬间有了想法,每人先来上一瓶去去火气。

  刚好我们
三人,这几天吃牛肉吃的都上了火,个个嗓子疼、咳嗽。(老大在家咳嗽都没好,医生还让记牛羊肉,可来这里最多的就是牛肉了,潮汕的牛肉又是当地特色,那能记得住口)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凉茶店出来,就又碰到了咸水果。咸水果看像不像小猪的嘴嘴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出于好奇,也来一份吧

  咸水果并非咸的水果,它是一种米制品。是广东潮汕地区地道的传统小吃,澄海也别名"猪啦果",因为形状很像冬天凝结了的猪油,所以才得此名。

咸水果相传在潮州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咸水粿形状小巧玲珑,像只厚厚的小碟,很洁净的白色。中间有个凹下去的地方,可以盛着加了辣椒酱、蒜蓉一起爆香过的潮州特产菜脯粒。冷冷的粿加上热热的菜脯,交织出特别的口感,粿滑润柔软,菜脯味芬芳咸香。很独特的味觉感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进街第一座牌坊:“十相留声坊
 位于郑厝巷口

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建于明代。泰山北斗指韩愈,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贬;宋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

哎,真是一座牌坊一段故事,这座“十相留声坊”承载了多少的历史文化故事呀!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走到这里,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错过司徒世家这四个大字。司徒世家在这条街的名气非常大。就是司徒世家里的兵马司林粽球。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兵马司林粽球已经卖了几十年,在这条街很有名气,潮州粽球就是粽子,看攻略说很多人都早早过来,有时还会排起长队,特色就是双拼粽,一个粽子里有甜有咸两种味道。我们刚吃过饭进来,看门口并没什么人,想着回来的时候买热的吃。可晚上再过来时已关门了,很是遗憾!

  双拼粽很是讲究,馅料丰富,不仅有咸蛋黄、虾米、海虾、去芯莲子、香菇、绿豆沙,糯米还用沙茶酱炒过,五花肉用了腐乳腌过,鹌鹑蛋亦用糖水渍过,一口下去,咸甜两种滋味交织,古怪却又很好吃!

粽球除兵马司林这家还有一家叫老妈宫粽球说是更加有名气,老妈宫粽球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节日食俗。以糯米为主料,外形为六角球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是一种口味独特的粽子。该小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张强德父子创立。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牌坊街的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位或多位的潮州历史名人。

玉署仙班:为清乾隆进士,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

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寿特高者。刘起振88岁中进士,终年103岁。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榜眼:

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名,礼部尚书王大宝建。

秋台-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赐锦重光

位于大石狮巷口。

为清雍正甲辰(1724)科进士,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貤,转移也。清规定,受封的官员可将封衔转给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轩昂将封衔转给父、祖,故称貤封叠被(音备,受之意)。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里拐进去就是甲第巷,一条最为豪华气派的潮州城古民居。

  "'猷、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也因此,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甲第巷也由于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

  尽管甲第巷里的宅院大多为商贾所建,但因潮州自古以来有尚文重教的传统,所以200米长的甲第坊内,这些用钱堆起来的宅院无论门楼匾额还是建筑风格,大多透着浓厚的儒雅之气,大夫第,儒林第,“半隐”里面有“半圆”。邻里之间显得文质彬彬。

甲第巷头的这座饶宅,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门匾名称为"半稳" ,主人谦逊儒雅之风犹在眼前。里面有一个名叫"半园"的小花园,花园的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假山下水筒饰有猴、松鼠,目前还可看见;以前这面墙,有兽、花卉(等图案)。这里看似简简单单,但这个造型(设计),可以穿来钻去,小孩子(捉迷藏),钻来钻去。"

沧桑岁月使大屋里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却有无穷的韵味。身处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也难怪,宅院里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据主人说,饶宅的后人已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定居国外,但后人都继承了祖先尚文重教的传统。居住在外面的,每年都要回到老宅院来看看。也许,老屋的灵气和那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他们前进的底气。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小花"半园"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位于饶宅斜对面的这座"儒林第",它的主人是从福建到潮州创祖的林姓大户,匾额上"儒林第"三个大字,应该也是这种传统的一种反映。
"儒林第"在建筑布局安排上就很有代表性。"潮州的民居,主人希望(座向)朝东或朝南。潮州民居的(布局)大部分讲究轴对称图形。这座民居的特点是不对称图形,即是走偏门,不对称的。因为这个地形是朝北,所以从大门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布局,总体是朝东。原来大门的方向较差,结合潮州炎夏多日多雨、要采取东南方的特点,所以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使整座朝东。"大宅深院气派恢宏,小屋浅庭却有它的精致。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你看,"大夫第"、"儒林第"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这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积淀着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记载着无尽的古城风情。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没走完就返回了牌坊街,他们都怕我走太多的路,腿会不舒服。所以,回来找地方休息。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边小吃街的店门口都会放有小櫈,所以,休息起来比较方便。哈哈,坐下也没有闲着。

哈哈、哈哈、哈哈新年恶作剧猪年大吉

今年猪年,猪是老大,都戴戴猪面具当今年老大。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街上到处都是卖当地特产老药橘和老香黄的,当时嗓子不好,你开口就会有人送来品尝。后来,感觉还不错,也买了两瓶。不过不是这家的。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州下水门四大门之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走上城墙,城墙已经褪去了所有时光的旧痕,所幸它依然是素朴的绵延八里的城堤上,依旧点缀着四座城楼:下水门城楼、广济门城楼、竹木门城楼、上水门城楼崭新的仿古建筑,似乎仍在顽强地牵挽着一丝老潮州的记忆--正如城墙边偶尔飘出的一曲弦诗,或者一缕冽然的功夫茶香……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在城墙好看落日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转到广济桥已经闭门超过了能买票上桥的参观的时间,只能看灯光夜景,明天早晨再来一次。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广济桥也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的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广济桥已是残破不堪,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198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下面那段断桥了吗?这就是它最为特殊的地方,桥中间竟然有一段是断开的,白天用多艘船只连为浮桥,晚上把它们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浮动桥,成为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所以,我们晚上看到的就会有一断桥。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个还能清楚的看到还没划走的船只。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再看广济门古城墙上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我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重修。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是天后宫的侧面,明天白天在拍天后宫的正面。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看这琳琅满目的葫芦帝国形态众多,大小各异,吸引着来往的过客。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不忘革命,不忘历史,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夜色下的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春节人真的是太多了,转回来找晚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的饭店直接停止接单,你还没走进去,就被门口的服务生劝退,小点店的更是排了长长的队,这晚饭吃起来真不容易呀,从牌坊街里头一直走出来,也没能找到一家像样的吃。

  索性一直走出牌坊街,还是去吃潮州菜吧,看表已经9点多了,真称得上是晚餐了。哈哈,酒足饭饱来个鸡鼠一家亲,留个纪念吧。说真有,这家鼠壳饼真的很好吃。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今天真的不顺哎。找吃的都够困难了,可住宿也出了问题(不想再细说,想想都生气),只能晚上再现找住宿,到这个点再找酒店,想想吧,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两个人不停的查找,打电话确认
是不是接受美团,是不是还有床位。一个个NONO。不得不开车向外走出十多公里,才算定了下来。什么心情都没有了,放下包包,洗洗睡觉。

  想着昨天想去上的桥没上成,想去吃的餐没有吃上,早晨早早醒来,要再去一次牌坊街逛逛,去昨天没能进去的潮鳝楼里吃个早茶。再把昨天没进去的广济桥上去走走看看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想着潮鳝楼昨晚的场面,怕晚了又没位,就先去了潮鳝楼,结果一楼已经爆满,我们直冲二楼。

看: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二楼的大厅基本坐满,就还有一两张大台空着。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我们被安排在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这个边道里,哈哈,雅座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女儿这一说,才突然发现这碗筷。
  看碗筷,茶杯都用的是一次性的,服务员更是给圈上了,那些能点那些不能点,汕头特色小吃那一面都不让点。咱能点的还是平常吃的茶点,样式不多。所以,赶早来这里真是失误。看看桌上还没吃完的茶点。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下一个点广济桥。看早晨的牌坊街安静了很多,少了昨天的繁花与吵闹。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看到个木珠链680元,讨论半天没成功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从这老街道转回广济桥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州广济门边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是潮州郡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该宫此次因防洪通道拆迁重建。前为二进二层木石砖瓦结构的潮式庙宇建筑物,宫门正对城楼西北侧,宫与城楼仅隔几米。

     天后宫是潮人移徙的见证,城堤外移的佐证。其特殊的二层建筑及后来发展为一宫供奉观音、妈祖的特殊布局,庙前楼亭由花岗岩石以仙鹤、鹿、狮、象、人物、吉祥物浮雕壁肚镶嵌而成的元代工艺,在全国天后宫中均是少见。

蔡绍彬《潮州和各地天后宫》一书载,此宫与元军攻下潮州,元世祖忽必烈策封林默娘为"护国明著天妃"有关。2002 年,此宫被古建学者认为是潮州一座元代建筑。由于防洪通道建设的需要,此宫已在原址附近重建一座规模更大,装饰讲究但仍不失原风格的天后宫,香火也很旺。

昨天晚上拍照拍到了则庙,今天拍张全景图。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真是背呀,到广济桥,又看到“由于游人太多,出于安全考虑,暂停售票”的告示牌。不知道能停多久,只好放弃。最想看的“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看不到了。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太遗憾了,我最最想看的闭式桥梁。

哈哈,为了不太失望,网上搜索了一张,在这里谢谢照片的主人。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第二部分:古牌坊历史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时共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引自存档《潮州古牌坊一九五○年实录》,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缺"头亭"的"两浙都运坊"和已倒塌的"百岁乡宾坊";义安路2座,缺"恩深粤海坊",)。

现有23座

1、四进士坊

位于四进士亭巷口。

屹立在大街四进士亭巷口的四进士坊,上坊镌上"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

话说萧与成,明朝正德丁丑科进士,字宗乐,号铁峰,潮阳人,授翰林院国史检讨,至孝,秉性高洁。

他使民众不用交纳虚粮之外,还为潮州人民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曾经身先士卒,带乡勇打击入侵倭寇,保住了棉城。二是棉城护城河雍塞时,他带头疏通以利运输和防御,后来经费不足,又变卖家财以还清疏资工程费用。他还是个文学家,多有著述,书录于《铁锋先生遗稿》。

明代的陈大器、薛侃、苏信三人与萧与成同为明正德丁丑科(1517年)进士,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人,为官以政绩卓越升御史;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先生,揭阳龙溪(今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授行人司(掌朝觐聘问)行人。

因母逝守孝,结庐于梅林潮西虎山,讲学不辍,人称中离先生。他师承王阳明(守仁),学习他所创立的心学,公开批评朱熹理学,影响遍及全国。苏信,字宗玉,号确轩,饶平人,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决狱明断,施政公平,百姓称颂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2、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

宗方伯坊在军厅巷口,为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建。此坊作南北向,南额"皇命三锡"

黄琮,号玉田,明铙平宣北都大埕(今铙平大埕镇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大理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平反不少冤案,对犯罪施之以法,深得民心。告老返乡,修筑东津堤,江东急水塔,做了不少利民善事。

黄琮曾升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方伯"是一方之长之意,黄琮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故尊为"方伯"

坊的北额镌"皇命三锡""""",赐予,指黄琮曾任云南督学,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兴,亦得赠布政使。故称"三锡"。北额言其官职,南额言其荣耀。

此坊不仅为了纪念黄琮, 而且纪念着抗日英烈们。1939年此坊西北处为日寇驻军司令部。当年715日,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在团长伍少武指挥下攻入潮州城,与日军巷战。包围日军司令部及各据点,激战三昼夜,伤亡400多人,其团三营营长黄 修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时不幸被敌人击中,横尸坊下。后因日寇援兵赶到,攻城部队接应不协调只好撤退。

人们怀念英烈,便到坊下拜祭,日寇便把此坊拆除,,但抗战阵亡将士永远活在潮州人民心中。

3、状元坊

位于铺巷口。

众多的牌坊中,坐落于大街铺巷口的"状元坊"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了。

"状元坊"与其它坊相比,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第一层承载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条的,有"国家栋梁"的象征,而其它牌坊则不是整条横石。"状元坊"是为明嘉靖壬辰状元林大钦建。

林大钦,字敬夫,海阳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号东莆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状元及第,依例听选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状元才能获此殊荣。负责起草制诰,修史著作图书等,尤以修史为重,故林大钦也被称为东莆太史。

一说起林大钦,可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传奇故事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林大钦是潮州唯一的一名状元,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传说林大钦原名大茂,启蒙老师叶臻为试其机敏,曾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钦知他说竹子难为栋梁材,便以先开花后才生竹的寒梅回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叶臻知其有大志,又作一很大难度的字联:"此木是柴山山出,"那知林大钦立即回对:"白水是泉夕夕多。"叶臻为赞赏他的才华,便给林大钦把大茂改为大钦,有钦佩之意。此后,林大钦还有"智斗翁万达""呤诗借宿""巧计救广东"等故事,已是街知巷闻。更别说洋洋4500 除言的《廷试策》,它尖锐地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并且详尽地分析其原因,又提出八项除弊措施。并直言儆告皇帝"诚坦恳至""清虚寡欲""富民生足衣食

廷试策》不仅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顾,更是在内容上以其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当时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

由此可见,林大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高的。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4、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


  初建于1785年,

  位于翁厝巷口北面,

  为清朝著名宰相郑大进所建 ,让每一个潮州人把爱国宽厚大度的精神代代传扬下去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5、理学儒宗·铨曹冰鉴坊


  初建于1617年,

  位于羊玉巷口,为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唐伯元践覆笃实,让潮州人深感敬佩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6、柱史坊

位于柳衙巷口。

柱史坊是"为明御史许洪宥建" 许洪宥,字舜仁,海阳(即潮安)人。

许洪宥,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任广西临桂县教谕,以学行优秀,征为御史,敢直言。明刑科给事中窦明固言事下狱,洪宥疏救获免。后因父亡故,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回朝任职。病逝于家中。

御史是谏(提意见)官,秦汉设御史府,东汉称为"柱台"以示重要。故也称御史为"柱史"

柱史坊右额镌"明监察御史许洪宥",左额镌"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

下坊梁镌"明正德丁丑(1517)"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7、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

位于分司巷口。

三世尚书坊是"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惯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中进士。在京任职期间,河北玉田县发生兵变,林熙春不顾个人安危,进城向判军宣扬朝廷威德,陈说利害,终于使他们归顺朝廷。

在任大理寺时,能革除私弊,树立廉洁之风,订"约官","约民"十六项,他勇向进谏。如止东封(泰山),减织造,停采珠,回青(进贡猎鹰)皆于国体有关。后因太监魏忠贤当权,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遂辞官回乡。四潮后,林熙春关心家乡,兴利除弊,多次向地方官建言献策。他在潮州争盐税,减里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浚三利溪,修文庙;在龙溪倡建许陇堤桥,建文昌阁,创龙溪会馆,向官府争取减轻龙溪差役十分之四,他不遗余力为地方兴办许多公益事业。

坊额八字均尺半见方,遒逸绝伦,含苏轼、黄庭坚、米芾之能,为全城额坊字最佳。相传为吴殿邦所书。清大书法家翁方纲(北京宛平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阁学士)来广东督学时见此八字赞不绝口,叫人拓下,排为"四尚四书朝大三老",一时传为佳话。其实牌坊街字都甚佳,艺术价值很高,难怪俗话说:"大街看亭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8、宗伯学士、三世宫端坊

位于载阳巷口。

宗伯学士坊是"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

黄锦,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他博学能文,熟谙当代掌故。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翰林学院检讨。参与篡修《明神宗实录》。为人刚正不阿,拒绝为魏忠贤建生祠;崇祯四年任辛未科会试同考官。选拔的都是知名士子。所任官都是皇帝的身边侍臣,尤其是詹事一职,是主掌对朝廷机要文书管理。可说是"心腹之臣",又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因病告归,闻崇祯自缢于煤山。悲痛欲绝。

清顺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建建立政权(隆武),黄锦出为礼部右侍郎,晋为尚书,郝尚久反清时,黄锦倾家助饷。事败后黄锦逃匿隐居潮州石庵山。直至八十三岁才去世。黄锦博学能文,著有《华耕堂集》。 

黄锦官至尚书,故称"宗伯",当过侍讲学士,故额为"宗伯学士",左坊眼镌有"旃复纶恩"意思说黄锦曾屡次受皇帝的下诏表彰;右坊眼镌:"玉铉冰鉴"则言他为人高洁廉正。南额镌的是"三世宫端"是因为黄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负责内宫事务,父祖因而赠其官,故称之。左坊眼镌"棣萼齐芳"是指兄弟进士(兄琮也是万历戊戌进士),又有弟琦万历庚举人故谓之(棣萼比喻兄弟)右坊眼镌"桥梓济美""桥梓"是父子,意即赞父子冠绝当世,超过同辈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9、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

位于广源街口。

"盛世元凯坊"又称"戊辰八贤坊",是"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他们就是被潮人尊称的"后八贤"

"盛世元凯",指国家兴盛之时,善和之士。《左传.文》谓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后人称皇帝辅佐大臣作"元凯"。坊额八贤为贤君盛世之"元凯",同榜八进士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潮安)金石大寨人,官至礼部科给事中。明亡,支持郑成功、郑经反清复明,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到台湾后除支持郑氏父子屯垦开荒.寓兵于农,积极反清复明外,还以诗文写下了台湾最早的第一批文字作品,被称为"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早期的传播者"。逝世后,台湾民众特建祠祀奉它.

郭之奇,字仲常,别字菽子,号正夫,又号玉溪,揭阳县城东门人。明亡,倾尽家产支持隆武及永历帝抗清,后被清兵所捕,拒降被杀。

黄奇遇,字亨臣,号平斋,揭阳渔湖广美人。

宋兆禴,字尔孚,号嘉公,揭阳渔湖凤围村(今属榕城区)人。

李士淳,号二河,又号玉溪,程乡(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洋坑村)人。

梁应龙,字霖海,原籍饶平,世居海阳(潮安)东津。

陈所献,号乐庵,饶平人。

杨任斯,字君赓,普宁人,落籍海阳(今潮安庵埠文里村)

以上八贤都是为官清正,功业卓著,又是凛然正气,高风亮节的饱学贤士.崇祯戊辰科是潮州明代科举上巅峰,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科。此坊也是潮州科举坊中最后一个科举坊。清代的科举出身士子远不及明代多了。

 

10、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

位于三家巷口,

为封知县增知府陈以贲、

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所建。

为封知县增知府陈以贲、

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所建。 

初建于1546年,

位于东门街口南面,

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所建。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1、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

位于三家巷口,

为封知县增知府陈以贲、

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所建。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2、侍御坊

位于三家巷口。

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

侍御,即侍御史。成子学曾任监察御史,故称侍御。苑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马及政府牧马场。

13、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

位于开元路口北面。

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

两京,一说指郑安任职的两地,一说郑安、郑寯任职的两地。科道,明设两大监察机构,其中给事中分为六科,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称科道。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4、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

为明户部郎中李思悦之父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

台、省均为古官制。如唐设中台尚书省、东台门下省、西台中书省,此处代称中央机构。褒封,指李一庄受封为郎中,李大受受封为御史。科甲济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二个举人。

15、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

为明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建。

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法的机构,卿为正职,少卿为副职。经略,即经略使,掌管边路的军事及行政。

坊眉“绣衣”与“廉宪”均为官名。

16、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

为清乾隆壬戊(1742)科武进士林炳星建。

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处军务,故称吴楚重镇。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义、武功大夫,故称四世大夫。

大夫—清泛指高级文官为大夫,高武文官为将军。此处大夫为专用封衔。郎中则相当于部下面的司长。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7、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

为清雍正甲辰(1724)科进士,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貤,转移也。清规定,受封的官员可将封衔转给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轩昂将封衔转给父、祖,故称貤封叠被(音备,受之意)。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8、榜眼、秋台坊

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名,礼部尚书王大宝建。

秋台—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19、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

为清乾隆进士,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

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寿特高者。刘起振88岁中进士,终年103岁。

20、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

为明大理寺评事郑崇建。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称“头亭”。郑崇曾任大理寺司务、评事,及两浙都转盐运使。

21、七俊坊

为明嘉靖甲辰(1544)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

22、恩光洊锡坊

为明资善大夫,赠兵部尚书翁玉建。

翁玉为翁万达之父,因子腾达而四次受封。是此次修复牌坊中唯一既无功名,也无实职的坊主。

23、十相留声坊

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建于明代。泰山北斗指韩愈,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贬;宋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

  

下面去许驸马府

 这个景点,我不怎么喜欢,感觉没什么意思,可女儿想去看看,进去门票16元,转了一圈,人人获得万事如意后就出来了。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房屋结构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如意井从井里取水可得福气,我们也取水来沾沾福气。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老大从如意井里提出如意水,都接着洗洗手,家人全都万事如意!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许驸马府对面就是黄埔军校旧址,从这后门进去。

我们进去里面没有拍照,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是前街正门
潮汕行:第三站、潮州牌坊街


这里出发下一站,汕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