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半程起步跑马拉松

标签:
体育杂谈 |
分类: 春之娱 |
从后半程起步跑马拉松
第一天,间歇跑练速度,累计跑了6km.
第二天,在室内轻松跑(原地弹跳、踮步、高抬腿等)跑了22km。
第三天,按照节奏跑的标准跑了10km。
第四天,感觉比较疲劳,准备跑休。可,恰逢星期天,一个下午空闲,气温只有25左右,多云天气,适合跑步。这样的日子不去跑步就算是浪费了!
灌上2L水,背上水袋,计划跑半程马拉松。
慢跑一公里算是热身。到贺龙体育场露台跑步,这里一圈约850米。
起跑的感觉是腿脚肌肉紧绷、感觉乏力,精神也不振奋。自己估计跑过三公里以后会好起来。第一公里用时6′21″。我想能逐渐提速的,争取6′的平均配速跑完全程。跑到五公里后感觉有所提速,跑完第二个五公里咕咚报时却并没有明显提速,第三个五公里出现明显降速,比第二个五公里多用时1′22″,第四个五公里持续降速。最终用时02:18:24的时间跑完半程马拉松,平均配速6′33″。全程都不觉得轻松,特别是第十三公里前后几次有放弃这次线上比赛的念头。到第十八公里时感觉更加艰难、缓慢,但毕竟即将完赛,才坚定了跑完的信心。比半个月前的01:54:36多耗时23′48″。上一次跑半马的时间是5月14日,这次是5月29日,相隔15天,这15天中跑休过两天,15日、25日跑休。
今年上半年以来,坚持每月跑两次半程马拉松作为训练,一般能跑进2小时内,但也有三次跑到了2小时20分钟左右。我知道是疲劳上阵的原因。但也有一些疑惑:怎么差距这么大呢?按照这样的配速、体感,想通过半年左右的训练后参与全程马拉松赛,要跑完全程几乎不可能呀!
为了能尽快跑过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我加强了训练。同时阅读有关跑步的书籍,学习跑步技能。前几天读《汉森马拉松训练法》,得知一个观点——或者说一种训练方法——那就是:连续几天训练之后,从马拉松的后半程起跑,跑26公里。这样的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跑马技能。科学依据是“累积性疲劳”——意思是通过连续几天的训练,积累了一定的疲劳,再去进行LSD训练,就相当于从马拉松的后半程起跑了。积累疲劳后跑26公里,可以找到马拉松后半程相同的生理、心理感受。
没想到,自己无意中遵循了“积累性疲劳”的跑步训练规律,一抬腿就进入了马拉松的后半程。难怪有几次跑半马那么艰难,原来是进入了马拉松“撞墙期”的状态。
明白了“积累性疲劳”的科学原理,我对自己参加马拉松能完赛的信心增强了,相信已有两年跑龄的自己完全有能力在半年之内完成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
我想,人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应该也存在积累性规律,完全有可能直接从后半程开始。比如,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比第一次创业应该会顺畅得多,因为前面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