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全社会的责任

标签:
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养老是全社会的责任
“老吾老,及人之老”。老有所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的追求。但是,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种社会形态,一个国家和地区很好地解决过养老问题。尽管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经济总量呈爆炸式发展,但还是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因为资源分配问题、消费欲望膨胀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接踵而至,并列叠加而来!养老,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页以来,北欧国家探索推行社保养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发达国家推行北欧社保模式,发展中国家借鉴北欧社保模式,我们中国也多有学习、探索,逐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保、养老模式。但,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近四十年时间保持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突如其来”,原来设计的养老模式似乎也难以应对急遽老龄化的社会需求。貌似解决了的养老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成了问题。
于是乎,未富先老的社会产生了“养老危机”、“养老恐慌”。一时间对于养老问题:有专家出面呼吁,有学者撰文探索,有企业借机营销,有官员奈其何,有民众晕头转向……养老问题从不是问题的问题,不是大问题的问题,一时之间成了全社会的问题,成了想象中的危机问题。有一段时间读报纸、听消息、看新闻无处不是“养老问题”,社会为养老而恐慌,人人自危!
其实,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目前还是一种趋势问题,是不久的将来可能遭遇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也就是说发挥好我们的经济增长优势、社会制度优势、养老文明优势、人口资源优势、养老产业优势等等,我们应该能够从容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危机,使养老不至于成为一场必然的社会危机。
以上所述包涵两个方面的“养老策略”:
第一,政府要预谋划,早施策。要看到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积极谋划,认真应对,探索“预解决策略”,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比如了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放开二孩甚至三孩生育、探索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机制等。
第二,官方要重导向,正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勿制造“老龄化社会危机”的紧张氛围,导致心理上的“未老先衰”,甚或向“老龄化社会”泼污水。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固然存在危机,但我国目前老龄化远没有达到峰值期,没有某些“砖家”哗众取宠所说的“岌岌可危”。要客观了解,科学把握,准确阐述我国的老龄化和养老问题。
要从根本上从萌芽状态解决养老问题,除了政府预谋划,早施策;重导向,正舆论以外还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即:
第三,多借鉴,多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保养老模式。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保养老模式。比如日本,他们的老龄化社会现我们几十年出现,他们是怎么解决养老问题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等等。要放眼全球,广泛借鉴。
第四,多引导,多激励,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模式。养老,历史上不是政府的事,现在不全是政府的事,将来政府也不可能全包全揽。要积极探索社会互助、社会机构养老等,动员全社会参与。
第五,多倡导,多帮助,健全改进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传统主流的养老模式,近几十年来由于施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措施,很多家庭由养老转而变成“啃老”,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随着生育的放开,随着家庭成员年龄的再调整,还是要积极倡导家庭养老。政府、社会都要鼓励、探索新历史时期的家庭养老模式。
第六,多扶持,多投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模式。养老的企业化、产业化模亟待引导、扶持发展。我国目前养老行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科学的引导、扶持、发展。倘能科学引导,大力扶持,加大投入,企业化、产业化的养老能效很有可能超过家庭、社会养老成为一支重要的养老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