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好读书

标签:
文化 |
清明时节好读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让人在旅途的诗人杜牧们愁肠百结,要死要活的丝丝细雨、蒙蒙春雾还在下。淅淅沥沥,迷迷蒙蒙,雨还在下,杏花早成了落英,牧童也已乘坐务工专列进城打工去了……牧童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许还真遭遇过杜牧们,还真指点过杏花深处,酒旗招展,香醇飘逸。他们的父辈,三、四十年前就抛家别子去做了“农民工”,他们自己则成了“农二代”。骑牛牧笛、翠柳青草、红杏枝头春意闹,那是诗意,也只能是诗意,与梦回唐朝有关,与柳七烟雨有关,与现实则相去甚远。何况在这个新冠状病毒肆虐人间,弥漫全球,五洲恐惧的春天。
好在春天并不惧怕什么新冠状病毒:草照样绿,花照样红,燕子照样来,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清明时节又到了,青春的情怀也蓬蓬勃勃。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已经故去的大爷爷、爷爷的思绪更像蒙蒙春雨连绵不绝。早些天就谋划着回家乡去走走、看看,给祖上扫墓是当然的,走亲访友是当然的,踏青游春是当然的,只有生活中侥幸尚存的那么一点点雅好——读书,不是当然的。大好春光,百花齐放,四处馨香,不好好享享受受,读什么劳什子书来着!
昨天,策划着今天怎么逃班开溜,怎么加油检修,怎么小度开路,心里咚咚咚地,生怕上司听到了我的心思。晚上,少不了要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们都在晒些什么美图美意,也真心期待着像往年一样接到七八个电话:告诉我家乡哪儿的樱花恰好盛开,哪儿的油菜花还是遍地金黄,哪儿的蕨菜正在疯长,哪儿游人如织,哪儿酒烈情浓……心里美着、美着,不知不觉到了孩子上床的时间,我想还早吧,踏青回城的人们一定还在碰杯小酌,赏花陶醉的人们估计还没醉醒;紧接着又到了我该洗洗漱漱的时间,电话铃还是没有响起,微信上还是不见标数红圈,我试着转发了一条朋友圈,呃,没人搭理!倒是让我看到朋友圈中庚子清明“文明祭扫”、“特殊清明不扎堆、不聚餐”的篇章下点赞连连,人气爆棚。我知道,中国疫情尚未过去,全球疫情尚在爆发,人们还在心焦,有人还在恐惧,人们还在防范、隔膜——倘若我从接近武汉的城市回去,会不会让亲友多少有些顾虑?!
夜深沉,人难寐。我试探着给亲亲的同胞弟弟发了条信息:
我:计划哪天挂亲?
弟:4号。你准备回来?
我:还没确定。想回来一趟,但时间有点紧。酒家、宾馆开业了吗?
弟:一部分开业了,这边一直在管控,还没完全放开。
弟:如果回来就提前说一下,好等你一起去。
看弟弟那语气,既不拒绝,也不欢迎,还坦诚告知:“一直在管控”。我不得不想:自己是不是属于家乡管控范围之内的一名呢?!
赶忙回复:
我:防疫期间,不便于全家一起来,我一个人回来呢又影响全家假期的安排。看看再说吧,明天上午决定,如果明天下午能出发就回来。
弟:好
弟弟回复我一个没带标点的“好”字。看看外面的天气,雨还在下,估计明天不会天晴,清明节也未必阳光明媚。这天气啊!想睡却又难以入睡,看看书吧!我顺手拿到一本老书《幽默的原理》读起来,不知何时捂着温软的被子入睡,一夜好梦。梦到乡里人人称为老先生的大爷爷在教儿时的我写字、读书;梦到满脸慈祥的爷爷,笑眯眯地抽着喇叭筒,似乎在告知我天堂里没有新冠状病毒,没有瘟疫,不用担心他们……
今天早晨,在百鸟和鸣的闹热中醒来,窗外嫩绿的新樟树叶子蘸着春天的雨滴,迎风起舞,银杏似乎也冒出了嫩芽,煞是养眼。呼吸着窗外吹来格外清新的空气,醉在高浓度的负氧离子里,我决定:响应号召,在网上文明祭祀!这个清明,不扎堆、不聚餐、不打电话、不发信息,多么难得的安宁,正是读书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