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转事业,遭遇难上难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官场感悟 |
题记:改革必有阵痛,请看一名“公务员”转“事业编”的老处长痛点何在:
参公转事业,遭遇难上难
——从“公务员”到“事业编”转型的心得体会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去年秋季以来全国各省市区深化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撤销了部分行政机关,新组建了一批事业单位。一大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官员”也随着转变成了事业编制“人员”。这些由行政机关及其“官员”转变而来的事业单位及其“人员”需要迅速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以适应工作要求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新组建的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普遍存在“三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难,转变作风难上加难。原行政单位以决策和执行决策为主。工作方式主要是发号施令、审批监管、考核调控等“指令性工作”。转变为事业单位后,行政职能剥离,突出服务职能。服务职能的大前提是:虽属于公益事业,但需面向市场作为。首先得有需求才有服务,总不能对市场主体说:“我要服务,我就是要这样子为你们服务”吧!做惯了“官员”、“管理”的行政干部,一旦要来做“仆人”,做“服务”,由面对“上级”转为面对“上帝”,观念上能不能转变,心理上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很大问题!再有就是服务态度和能力问题——有没有心甘情愿做服务,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改变惯性思维确实很难——难是心理规律,易是行政口号!如果有一天有人批评事业单位服务不到位,事业单位的公仆们难保不会拿出“你站着讲话不要痛”来回应。
二、找到重点难,抓住痛点难上加难。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只是按照政策的蓝图去找到工作的重点,似乎并不很难——既然国家有政策,上级有要求,社会公益事业确实有缺陷、有不足、有发展建设的必要,那么我们就按图索骥呗!这是不是就算找到了服务重点呢?未必。因为,公益事业、公共服务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在宏伟的国家事业与市场主体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切入点往往并不容易;要求的上级领导与服务对象两头满意,更是在家夹缝中求生存的活!有一些事业单位无所事事,要死不活;有一些企业公司有气无力,成了“僵尸企业”,根本原因就在于“服务”没有抓住“利益结合点”这个需求的“痛点”。找到需求痛点有多难?看看企业生命周期,问问僵尸企业的老板们,他们有靠谱的答案。
三、自我提高难,人生转型难上加难。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之际,新组建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上都是“公务员”分流而来。他们大多数人本身就不学什么科学技术、公共服务一类的专业,即便原来学过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在官场浸染几年、几十年,所学技艺早就还给了老师或者老化成了“娭毑”“太婆”。这一次被迫半路出家,能不能念好“事业经”“服务经”的确有待观察,估计很不容易。更难的是这一次改革转型是整体的、全面的、触及灵魂又必然波及肉体的“人生转型”。不仅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更要转变作风,改变行为方式——必须放下“官念”,拉下架子,诚意正心做“公仆”。要改变既定目标,要重新树立理想,要再来一次“修身、齐家”而终极目肯定又不能再是“治国平天下”了——天下是“上帝”的天下,你只需要做好上帝的仆人!可怜的“老干部”“老领导”啊,该怎么办呢?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革命未必流血,但轻伤、阵痛则不可避免!做惯了“公务员”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学习传达贯彻,习惯了坐在办公室敲打键盘写文件,拿起电话传指示的处长、科长们一旦转成事业人员,难免有留念,难免有不适,难免有点失落有点伤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想一想,自己身上真有这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吗?再想一想,如果这次不是你所在的单位撤销、重组,而是你们的下属单位,你会怎么去给有关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曾记否,我们党的前辈还有一个优良传统:“轻伤不下火线!”“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让我们放眼未来,迎难而上:
一、放眼未来,迎难而上,就要清醒认识改革及改革成功的必然性——提高理性认识。这一次深化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是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而进行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大背景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这一次的机构改革只许成功,也必然成功!站在理论、理性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改革,我们就会支持改革,投入改革,推进改革,促成改革。而不是囿于一己之私而哀怨叹息,观望等候,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二、放眼未来,迎难而上,就要清醒认识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必然性——增强行动自觉。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势不可挡。只要是符合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就是暂时的,排除万难,战胜困难就是必然的。身临改革之境,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这次改革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人性化”特点,并不影响改革单位个人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毋需下岗,工资照拿;职级不变,前程无忧。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被改革单位、被改革人员有更好的出路,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公务员工龄满30年可提前退休;实行“职级并行”等。应该说:这次改革并没有给公务员、参公人员、被改革人员“出难题”,反而给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优厚待遇”。这些待遇必然能聚集人心,凝聚力量,催人奋发,让大家勠力同心于改革。没有任何事情是被困难吓倒而成功了的,一切的困难都是被攻坚克难的一点一滴的行动所战胜的。立即行动起来,锲而不舍,水滴石穿!
三、放眼未来,迎难而上,就要清醒认识团体及其无坚不摧的必然性——积极融入团体。有人说公务员“一旦离开了组织,你什么也不是!”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你能决策拍板,你能发号施令,你能衣食无忧而安心工作……这些平台、机会、待遇,是谁给你的?工作中遇到了难题,生活中遇到了苦难,思想上产生了矛盾,你想到了谁、求助于谁、是谁真诚而热情地接洽了你,为你排忧解难?作为一名生活在“体制内”的公务员,毫无疑问地想到过组织,信任过组织,依靠过组织,得到过组织的关怀。改革之际,有很多老干部、老党员,感恩组织、怀念组织,为单位被撤销而念念不舍,痛哭流涕,感人至深。组织是什么?就是一个团体,一个以崇高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的高度组织化的团体,就是我们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改革了,原单位撤了,新单位又组建了,团队还在、组织还在。众人智慧胜过一人,相信组织,融入组织,依靠组织,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团体的力量与智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四、放眼未来,迎难而上,就要清醒认识自我及自我超越的必要性——笑迎人生挑战。改革,改到自己单位,改到自己头上了,把自己“驱逐”出了“舒适区”,要去面对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挑战,难免有点压力,有点不适,有点情绪。特别是一些年纪偏大的老公务员转岗成了“事业人员”,要更新思想观念、调整知识结构,重新适应环境,开创新的事业,“惯性思维”难免作怪!怎么办?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旧的自我,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昨天,与一名在一个单位悉心经营了十一年,把单位经营成了全国一流的先进典型的省直机关老处长(其实不老,年方50)聊天。他说:“经营一个单位,靠人脉、靠心智、靠情怀,一个倾注了十年心血,凝聚着十年情怀的单位,如今被撤销了,没了!往事如梦,心里依依不舍,无限留念,前几天伤感得不想说话。可是,平静下来一想,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图过啥?还不就是:追求一种成就感,一种尊严感,一种荣誉感?!组建新单位,面临新挑战,更能激发我的事业心,我很自信还能更有所为。”老骥自知桑榆晚,不待扬鞭更奋蹄。你、我、他,老了吗?未必年少,但离退休尚远,正是干事创业时。
改革创业,不免艰难。俗话说得好:千难万难,正视困难就不难;千难万难,迎难而上就不难;千难万难,团结一心就不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携起手来,就能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2019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