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随想(一)
(2018-04-02 11:57: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百讲 |
年龄的随想(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说这番话的时候,孔圣人应该是七十以后了,享年七十有二的孔夫子是在垂垂老矣的暮年回顾、总结自己的人生。可以推测三十岁以前,他是以学习为重点,以学有所成为荣耀的;到三十呢,有了实力,有了责任,有了担当,“立”起来了,且卓尔不群,挺拔屹立,值得炫耀。三十岁以后的十年他是在为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而努力实践,至少十年内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直奔理想吧!四十岁前后,孔子才反省了自己前十年的追求,不再为名利或者别的——比如“周礼”而困惑了,他开始明明白白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又是十年求索,“五十而知天命”——从十五岁开始,奋斗了三十五年之后,该得到的、不该得到的;该追求的,不该追求的,都听天由命吧。不过,认准了的还是要一贯地执着下去……那些是力所不逮的就听天意吧!即便到了六十岁,任他人说三道四,还是要我行我素,义无反顾。到了七十古稀的年龄,再看看,自己还是没有“违心”——“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是世俗的规矩,更是自我内心的原则,自己从来就不放弃、不违背、坚守不已的人生法则、心灵法则!
由以分析上可得两条重要人生经验:
一、孔子也有“年少无知”的经历,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因而不必为自己的过去的虚度而过于自责!
二、孔子“三十而立”以后遇到过困惑,调整过理想,后来确立了“活出自己的精彩”的理想,确立了原则且矢志不渝!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树立理想,坚持理想,永不言弃。
我们不是圣人,不能跟孔子比志向远大,不能跟圣人比道德建树。但是,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艰难曲折我们大抵也会遇到,比如要志于学、要而立,要不惑,要知天命,要耳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吗?恐怕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重点;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烦恼、干扰。能不能有所造诣,有所成就,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能不能把人生各个阶段的重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串;能不能抗拒来自里里外外各种干扰诱惑,始终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论语》的摘抄片段来看,孔子肯定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仙”,他也是历经坎坷、久经磨练,一生艰难曲折的普通人,他的人生辉煌是在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不断校正、检讨中完成的。历经艰难曲折,以至于圣人自己七十一二岁行将就木时回顾起来还津津有味,历历在目,可圈可点,还要进行一番实实在在的人生总结,教育后人。倘若孔子是超人的“神仙”而不只是加倍付出加倍艰辛而得以出众的“圣贤”,恐怕就不会与凡夫俗子们嘀嘀咕咕什么“而立、不惑、知天命、不逾矩”了!
今天,想到年龄问题,不知不觉就从孔子语录起笔,这也是一种“迷惑”的表现吧。自己年龄早就过了四十,还想通过努力学习而学有所成,而事有所成。天命何在?这个问题却很少思考。好在现代人生活好了,健康指数提高了,生命极大延长了,据说活到一百二十岁不成问题,活到一百五十岁都有可能,孔子一辈子完成的建功立业,我们有他两辈子的时间来追求,后知后觉者有所成功总不是问题吧?何况并不追求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