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橱的随想(八)
(2013-11-25 13:02:33)
标签:
人生杂谈思考 |
分类: 春之思 |
面对书橱的随想(八)
书橱,是用来摆设、藏书还是用来搁置自己想看的书的地方呢?
我的书橱是用来有序排列我计划要看的书籍的。一般我买书的时候要考虑在半年之内我会不会看这本书,如果不需要、没时间、不重要等我就不会买。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书是我需要看也很经典的,尽管半年内我没有时间去看,但是以后应该看的书我也买——这就相当于藏书了,还有时候是在外地的书店看上的书,因为错过了这一次就很难再买到。因而,半年内就会有一些买来的书不能按照计划看看完了。还有因学习松懈了、出差耽误了、工作太忙了、计划太紧了、有些书难看懂了等等而耽误了的事。这样一来,书橱里的书,没看过的,今后也不会再看的书总是多数——实在就是浪费,浪费也没有办法!
还有另外两种情况造成“浪费”的:
一种是学习方向调整、知识结构调整。以前买的书就不必要在去看了。仔细看看书橱,在分析分析就会发现我的知识结构经历了教课书类、美术类、中文类、文秘类、行管类、经济类、投资类等七类的大调整。有些类别是长期并行地学习的,比如中文和文秘;有些类别是浅尝辄止的,比如经济类。还有一些蜻蜓点水似的类别:哲学、新闻学、历史。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投入最多的是什么、收获最多的是什么、留恋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学习是不是专注啦、深入啦,方向是不是出了偏差了等等,看看书橱里面的书,哪些读了,哪些没读,分别是什么时候买的……就知道了!书橱的藏书实际上就是自己的读书历史,读书的成败得失都记载在其中了!如果方向十分明确的话,面对书橱开展一番仔细的调研思考,也就知道自己的成败得失了。
一种是同一层次相同内容重复的。自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因为没有导师指引,不知道治学的下一步应该朝着什么方向、什么层次(深度)进军,就总是买到一些通俗读物——其实一般的书店里出卖的书籍也是以通俗读物、普及读物为主的。离开学校后一般人都是到书店找书,对一个学科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也就缺少“方向感”,甚至经常会误入歧途!再返回来或者重新找到门道的时候就摆上一大堆废书了!书店毕竟不是学校,买废书照样赚钱甚至更加赚钱,只是苦了求学的人们——我经常想,对于一个自学者,应该如何给他们指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呢?
其实了,也不能说不看的书就是浪费了,算作藏书吧,算作教训吧,算作开阔视野吧,算作积累吧,未尝不可!今天面对书橱不就回顾了自己读书的历史,小结了读书的经验教训吗?甚至读书的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呢!不是有一大堆没曾看过的书,几乎报废了的书,哪里生发得出如此这般的感慨来!
“面壁”都是一种修行,何况面对一大柜子的书籍呢!买书多了,读书久了,抽空,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书橱静静地思考一番,也是一种治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