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橱的随想(六)
(2013-11-12 17:06:00)
标签:
文化感悟人生杂谈 |
分类: 春之悟 |
面对书橱的随想(六)
读书,经常出现同一水平层次上的反复读书现象,甚至可能越读越差——处于一种读书的麻木状态,有口无心,不动脑筋,且把这种现象叫做“原地踏步式”读书!在这种状态下停留久了就会浪费时间精力,产生“厌读情绪”。
这种现象在个人的读书活动中经常出现:同一类的小说,反反复复地读;同一类的理论颠三倒四地学;同一水平层次的实践经验类书籍读来读去!自己被停留在了同一读书层次而不自知!
要避免读书中的原地踏步现象,首先是要对“书”的“含金量”有明确的认识,准确判断,作出正确分类,有所选择地读书。按含金量一般可把书籍分为三类:一是教科书。其特点是系统性强,属于基础理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宜从教科书开始。教科书的显著特点是“基础性”。二是理论专著。就某一学科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焦点、某一种方式、技能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股票类的专门研究K线图的;文学类的专门研究诗词音韵的。其突出特点是“专业性”。三是实践经验。一般属于前沿性、探索性的著作,是在教科书、理论专著的基础上的实践、拓展、探索和新的总结。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例如炒股、投资专家谈炒股、投资;文学大家谈写作、创作的书籍。对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水平层次的读者来说要选择不同含金量的书来读。否则,停留在同一水平层次做“原地踏步式”的读书是难有收益的。很多人在不断地读书,但是学识水平、能力水平却并没有提高,就可能是这个问题。
书市上流行的书以教科书、理论专著为多,实践经验类的书较少——有真知灼见,堪为经典的更少。一个爱读书的人一定要仔细甄别,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能,否者开卷未必有益!
对于一个真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的人来说,一定要有目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读书,否者多读也未必受益。有目标,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有主题、有方向,有具体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方面的目标。例如写好散文、白话诗歌、近体诗或者期票投资技能、房地产投资技能、超市管理技术等,不能为读书而读书,不能停留在为学习某方面的理论而读书——要突出实践性。有计划,就是要在比较系统地认识某一学科的具体内容的前提下,拟定切实可行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时间、精力的投入要有保证,学习的内容要系统、完整。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按照不同的知识系统的规律来学习,不能盲目地读书,不能瞎子摸象,最好请教老师、前辈,求得高人的指点,找到一个知识系统内在的规律,按规律学习。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可以避免迷途与书籍的海洋、知识的海洋。
如果理解了上述论述,不妨清理一下自己的书柜,估计有一半的书应该当废纸卖掉!坚决卖掉它们——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通过读书求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