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春林诗论(二)

(2013-09-09 12:14:12)
标签:

文化

思考

杂谈

分类: 春风春林诗论

春风春林诗论(二)

 

诗歌要用“形象”说话。

这句话说的是诗歌要用生动的形体、画面、场景——色彩、声音、气味、触觉来引起人们的感官刺激,从而受到感染、启发,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而不是用抽象的、逻辑的、说理的语言来说服人。

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事物、一副图片、一个场景、一组画或者一组镜头;也可以是写实的、荒诞的、工笔的、写意的;可以是印象怕、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总而言之,要有“形象”!

形象,不能只是形象的结构,而必须是有声有色,蜜蜂就要嘤嘤地蜂鸣,蝴蝶就要翩翩起舞,太阳可以是金色、红色、橙色、黑色,可以哭泣、哀嚎,也可以慈祥地笑!

诗歌的形象不能完全是照相一样的,也不能完全是绘画一样的,如果那样就不如看照片,不如看图画。诗歌的形象要像电影一样生鲜活泼,用蒙太奇组接起来,但又根本不同于电影镜头,诗歌的形象可以复现于脑海,却绝对不能被摄入到电影的镜头中去,不能被复制到胶片上。诗歌的形象必须是只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才能展现的——这是诗歌形象的特殊性!

诗歌的形象来自诗人个体的特别感受和特别创造——通常是由某种特殊感情、感悟所激活的一组意念中的奇特镜头。这些镜头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又可以在读者的脑海中复制。并且,读者所复制的镜头还能将读者带入到诗人体验过的情境之中去再体验一番!

诗歌形象的“主题”是情感、感悟、灵感,当然有理性的成分,但不是说理似、议论似、叙述似的表达,甚至也不是描写。诗歌的语言就是“形象”本身,朦朦胧胧,似有还无,却有超强的表达力、冲击力、感染力、表现力。有时候形象就是诗歌语言的本身——所谓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思考,这时候形象替代了语言!

诗歌的形象就是“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地震与返祖
后一篇:觉与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