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谈 治 学
(2013-07-22 11:19:10)
标签:
人生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人生百讲 |
再 谈 治 学
——人生百讲之三十五
1
有些网友对我在《人生百讲》系列中《漫谈治学》提出质疑,还有的认为我的《漫谈治学》谈的自己的学习过程而认为应该题名为《漫谈学习》。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辩或者说明。但感到的确有必要再谈谈治学。治学,就是做学问,钻研学问。治学有过程、也有方法,还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效果。
2
一般人读书,学习自然科学、社会可续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叫做学问——治学,就是读书而已!读书和治学的区别在于,读书是比较被动地学习基础学科,是按照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去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工作的技能!一般是为了工作,为了谋生或者为了娱乐而学习。治学则一般是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之上,沿着某一学科特有的路径深入钻研某一门学问,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工作和谋生,而是为了深入专研透彻一门学问并将某一学科的认知、掌握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是为了拓展、创新一门学科!一般地,读书是有老师安排和指引的;治学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创新,独辟蹊径。
3
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都找不到一种学科的学习路径,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凭着兴趣、性情去读书,今天这一学科,明天那一学科,仔细看看他的书柜,总是杂七杂八,没有明确的“主题”。这样,读了再多的书也不能叫做治学!有些人天天读书、看报,读的是生活、养生的杂志,看的是五花八门的报纸。似乎知道得很多:天文地理、人文自然、养身修心,但基本上是皮毛,是人云亦云!治学者、学者则不同,他们的学习是有十分明确的科目、十分明确的范围、十分明确的目的的。一般就是主攻一两门学问,即便是主攻的某一门学问往往也不贪大求全,只是选择一个细小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有的专攻文字学;有的专攻修辞学;有的专攻音韵学;有的专攻散文或者小说、诗歌;有的专攻文学史!学者的书柜和一般的读书人的都有所不同:以专业书籍为主,很多专业书籍是一般人、非专业人士不感兴趣,看不懂的。看看一个学者的书柜就可以知道他治的是什么学问了。
4
一个读书人是不是进入了学者的境界,一要看他是否明确了主攻方向;二要看他是否找到了主攻专业的学习路径。每一种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并能够按照规律性指引的方向去深入钻研才能叫做治学,只有治学者才能成为学者。
5
治学,毫无疑问是十分严谨的。在主攻范围内,需要一丝不苟,不放过任意一个疑点,不能留下任何的空白,不能有什么含含糊糊,但凡专研的范围内的知识点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治学还需要发现和创新,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创新,从而把一门学科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一种新的境界。因而,治学还要求全面、深刻,在学科范围内要全面学习、系统掌握,精准把握,深刻了解,这是治学的要点,是创新的基础!有了全面、深刻的基础知识才可能有所突破。现代知识体系的分支很细致,经常存在学科交叉的现象,这就需要研究边缘科学,把几个学科同事纳入自己的学习范围,在几门学科的交叉点上去寻找学科的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边缘学科!
综上所述,治学方法:就是要以严谨的态度,在全面的基础上追求深刻,追求创新突破,还要同事掌握关联学科,求得边缘性的结合和创新!
6
治学,至少存在三种状态:一是路径明晰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专研一门学问的途径,能够按照这一途径去学习并全面深入地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能够走到这一学科的最前沿、最顶峰。二是学科内突破创新状态。在专业学科内有所创新、突破,成为学科领头人。三是多学科边缘创新状态。在几个相关联的学科领域内取得关联性的创新和突破,创建起新的综合性专业学科。随着现代知识的爆炸性发展,单一专业的发展突破越来越艰难,同样边缘科学的发展因为其知识“量”的要求非常大,也很难突破。这样“治学”也就不再是某个人的能力所及的了,“学者”需要被“学科团体”所替代,否者知识创新就越来越艰难!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学者”将被“学科团体”逐步取代!要想成为一名有创新,有突破的“学者”就要力争成为“学科团体”的领头人和学术核心人物。有志于做学问的人们应该积极地融入“学科团体”在团体中建功立业。学术界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当然,有些学术领域是极端个人化的,还将长期持续“个体学者”状态,例如诗人、散文家。
7
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将决定治学的成败。
8
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需要一个学者团体,任何一个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学者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学者,但是在很多行业、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极其缺少具有“学者精神”的人员。很多人认为自己只要实干就行,不需要怎么下功夫去钻研学问,这直接导致他的实践在低水平状态逡巡,业务很难精进!很多人认为做学问只是学者的事情,这直接导致一些行业新的科技运用效率低下,行业发展徘徊不前。试想,如果每一个工人都有“学者精神”的话,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步伐无疑要加快很多。
9
“学者团体”的组建有待体制建设的突破;“学者精神”的树立有待分配、激励机制的调整。
10
人人都成为学者是不可能的,人人都具备学者精神是完全可能的,大多数人能参与到学者团队中去并且有所贡献也是可能的。
本文初步探讨了学者、治学方法、治学创新、学者境界、学者精神、学者团体、学术机制建设等七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