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是“大写意”

(2013-06-25 17:15:15)
标签:

诗歌

探索

文化

分类: 学诗札记

诗歌是“大写意”

——学诗札记之二

 

诗歌是情、理、景的大写意。一首诗,犹如一幅大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或轻妙淡写朦朦胧胧,或浓墨重彩大红大绿,都是用似有若无的影像描绘一种“意境”,以“境”——而非“景”——来传情达意!相对而言,小说就是工笔画,散文则属于亦工亦写的“小写意”。

譬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需淡淡的几笔:白雪皑皑的的山、寂寂无人的路、寒江孤舟、蓑笠垂钓就把“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描绘得淋漓精致,而且无论怎么画,都是画不如诗,诗比画更抒情,更通透,更明了,更让深思感慨。

再如唐代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暖花开之际的垂钓图,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

诗歌犹如大写意的绘画,但又有绘画不能企及之处,有些“意象”、“情境”是难以形之于画的,但是可以“写意”于诗。譬如唐代诗人罗隐的《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中芳草骏马、彩云高楼、断山流水、淡烟乔木即便在绘画中也是难以用大写意的笔法描绘的,但是在诗歌中却形象生动地描绘聚合在一起了,表意抒情,缠绵浓烈。

诗歌中跨时空的“意象聚合”犹如梦境——流动的梦境,又往往不是一幅“大写意”的中国画所能表现的,而是一组画,一组组合的画,一组流动的画,一组“大写意”的映像片段了。诗歌比国画的大写意更为精妙、广袤,妙就妙在可以动态地写意——国画描绘的一般是静态;还能够化抽象为具象——似有还无,意中有而眼中无的“具象”事物,例如唐代诗人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中有意象吗?是什么?能够用画面来描绘吗?难以描绘的意象闪现于诗人、读者的脑海,却无从描画,这就是诗歌中的“化抽象为具象”,有形象而又虚无缥缈,依赖于人的想象,比绘画还要生动形象——这又是“诗歌大写意”超出“绘画大写意”的妙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