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似乎并不让人“文明”
(2012-09-26 18:29:59)
标签:
民俗礼仪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文化”似乎并不让人“文明”
——回家乡过中秋节的杂感(一)
中秋即到,早年考了学校参加工作的我,长期在外工作,已有多年没有回乡下过年、过中秋,清明节也好些年没有回乡扫墓了——父母健在,祭祖的活动都是父母包办了!今年,一则因为妈妈在帮我带孩子,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乡,她很想回去一趟。二则孩子即将满三岁了,还没到过老家,也需要回去认认亲人,算是认祖归宗吧!于是这几天在筹备着回家乡过中秋节。
虽然不能如何地光宗耀祖,但家乡的亲人总还是欢迎长期在外的游子还乡团圆的吧。自己该带些什么礼物回家乡,又该去看望一些什么人?认祖归宗是否有什么必须讲究的礼仪?对这些,我实在是毫无了解。只能凭着自己的臆想估摸着办。
其实这些年来我自己估摸着办的“礼仪”,何止这一次!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杀了年猪了,必须邀请来喝“泡汤”的有哪些人;过年了,早起出门第一个要去拜年的是谁;正月间,什么时候该放炮仗,放几响;清明节时,扫墓时,该准备一些什么祭品,怎么摆放、怎么作揖……逢年过节,该怎么请客、排坐席、敬酒、送客……都是很有讲究的,可现在的自己对这类礼仪似乎全然地不懂了!
家乡的人们应该还坚守着这些礼仪吧?乡亲们可是很讲究礼仪规矩的呢。记得大爷爷是个很受尊敬的文人——旧社会时曾担任过“乡长”,春节前寨子里挨家挨户请他去写春联,说他字写得好看、德高望重、福泽深厚,请他写春联那是讨他老人家的“奉承”,为自己家添财添福!当年,我考上学校时亲人们都祝贺大爷爷说他教育有方,后继有人了!大爷爷还十分感慨,说过我的父亲一辈五兄弟是被时代误了,也没有一个争气的,我这一辈的呢,能争气的怕是也只有我!我知道大爷爷是希望我继承他的“文脉”!当年要不是有大爷爷的严格管教、悉心指导,我能够跳出农门的可能性也是极小极小的,我是一千多人口的村子里自解放以后第三个考上中专的人!当年是有一点荣耀,有一点骄傲,有一点豪情壮志的……
二十几年过去了,自己能够继承大爷爷的“文脉”吗?自认为不肖得很!我学的虽然是文科,但我既不会撰写对联、吟诗唱和,也不会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更让人羞愧的是:对家乡的“老礼”(礼仪风俗)我几乎也是一窍不通。这次回乡过中秋节,要是长辈、兄弟或晚辈们非要摆个酒席,台面上的应酬我怕是只能献丑的!愧对先人啊,不仅不能继承“文脉”,就连日常的礼仪竟然也忘却殆尽……春节期间我并不热衷回家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写“春联”——这可是我心中的小秘密!这些年来我天天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以至于提笔忘字,几乎连钢笔字都写不出了,别说还要舞文弄墨写地春联……倘若乡亲们见有“文人”返乡,非要我写个春联,也要讨我个“奉承”,岂不十分尴尬!
自己本科学历,又长期坚持自学,时不时地还要写点杂文散文论文什么地,曾经还写过若干回基层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算是知识分子了,至少在乡亲们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了。可是,对传统的乡俗、礼仪,竟然一窍不通!如果乡亲们知道我如此地“不入俗”、“不懂礼”,肯定会讥笑我“书都读到牛屁眼里面去咯!”怎么作为一个“文化人”竟然不能成为一个乡村里的“文明人”呢!是这几十年来所学习的文化中其实没有包含文明吗?好像是吧……如果这么说,乡亲们肯定会骂我“人怂怪刀缺”的!可是,该怎么找理由呢!毫无道理的忘本啊!
不论是否“书读到牛屁眼里去了”还是“人怂怪刀缺”,我读书几十年,的确没有学过“乡俗礼仪”,这可是事实!一个有文化的而并不文明的人回乡过中秋,乡亲是否依然热情,自己又会惹出些什么笑话来呢!唉——都是文化惹得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