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成熟”扼杀了天才

(2012-09-14 18:06:34)
标签:

人生

思考

感悟

杂谈

教育

分类: 人生百讲

为什么“成熟”扼杀了天才

——“人生百讲”之十八

 

人们判断人的“成熟”通常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就是拿出来问的“为什么”少了。似乎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不需要再去好奇、请教、探索、研究了就“成熟”了!我们身边有很多被讥为“幼稚”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们爱问“为什么”,甚至不仅仅是好奇,还往往会在遇到奇怪的事时“一惊一乍”地,常常展示出一副大惊小怪的模样——比如:天啦,苹果不掉到天上去呢——好奇且通过惊讶表现出来了,这好像就是“幼稚”的表现。而一副九万里雷霆不惊、难得糊涂或者故意摆出来的深沉状态就是“成熟”!为什么就不问问有一些人的“成熟状态”会不会就是麻木不仁、装聋作哑、糊涂之至的外在表现呢?

其实成熟与幼稚是一种相对状态。有一个哲理故事,有人问智者:您的知识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知道得比我们要多得多,可是你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比我们还多呢?智者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说圆圈内代表已知的范围,圆圈外代表未知范围,圆圈线代表已知和未知的交界线,大圆圈表示知识更丰富些。再向常人解释: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要长得多吧?也就是说知道得越多,接触的未知世界就越多!这就是智者的疑惑为什么总是比常人、蠢人的更多的原因。这个故事关于成熟与幼稚的判断标准为什么恰好与我们常人的相反呢?智者的标准是:之所以疑问少、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正是因为知识少,而问题多,疑惑多的正是因为知识面广,学识丰富!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且不做深入探讨。本文要探讨的是“所谓的成熟导致思维萎缩而扼杀了天才”——就是要说:人一旦以为“思想成熟了”也就进入了思想的萎缩期,天才就此扼杀,对别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

幼小的孩子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所以他们的思维迅速地发展,所以他们飞速地成长。随着知识的丰富,与未知面的扩大,他们应该有越来越多的疑问,会面临比幼儿稚子更多的“为什么”。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敢于再问“为什么”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有很多人一进入青年期就“故作老成”,就进入了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状态,于是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是越活越糊涂,越活越不明白了。世俗的标准呢又判定这一糊涂,人就“成熟”了、老练了,就可以委以重任了!周围的人们大多数是这么看的!其实扪心自问,对所有的生活常识、日用科技、业务知识,我们都懂得了吗,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吗?我们不是同样被周围的人们一句“连这都不懂——太幼稚了!”而噎回了许多的疑问吗!即便自己在教训别人“连这都不懂!”的时候,自己又是否真懂了呢,这些都是问题!可是我们很多人还是喜欢用“这都不懂!”来敷衍、教训、斥责孩子、斥责学生、斥责青年、斥责同事和自己……因为我们不装得“成熟”一点就会被人轻蔑、讥笑、呵斥——“为什么”就是别人轻视我们、讥笑我们,说我们“幼稚”的缘由!因此,尽管随着知识、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疑问会越来越多,但我们会问出来的“为什么”却越来越少,因为我们“要成熟”、要老练、要尊重、要信任、要重用!这其实是一种庸俗的成熟观。

“庸俗的成熟观”促成的老练、成熟,其实是在促使人们走向幼稚、无知、无为,是在驱使着人们不懂装懂、麻木不仁、远离科学和真理!这也是一些被委以重任的“老城庄重”者往往就是一个蠢才的缘由,即便他们上任时尚且不蠢,他们也会被磨练成蠢才!

现实中,一些天才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幼稚”、“可笑”甚至“愚蠢”,就是因为他们琢磨着并问出了太多太多的“为什么”。 比如牛顿、比如爱因斯坦。我们长大了,我们成年了,我们年老了,我们还能像两三岁的孩子一样满口挂着“这是什么、为什么呢”吗?

多问一个为甚么,你就多了一份天赋,一份智商,一份成熟!耐心地回答、仔细地琢磨、勇敢地高声大气地问出你心中的每一个“为什么”吧,不要用所谓的“成熟”扼杀了满嘴都是“为什么”的天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