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 迷 思 维

(2012-07-17 13:11:25)
标签:

人生

思考

文化

杂谈

教育

分类: 人生百讲

——人生百讲之十二

 

“低迷”这个词语的本意为:低落,多形容经济萧条,不景气。如销售低迷、市场低迷等。本文借用这个词语形容一种迷离、迷蒙、低落、郁抑、局限的思维状态——称为“低迷思维”。主要表现是:思维沿着低落、底层、低谷、狭隘的路径展开,对所思考的问题找不到出路;思维路径总是沿着具体问题前行,不能综合,不能提高,不具备宏观、阔大、开放、高层的视野;思维处于一种混乱、迷蒙的状态,找不到突破的路径;思维的方向是求取低层次的突破。

“低迷思维”经常在底层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出来:比如在县乡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思考三农问题时,经常会纠结在农民负担、农业补贴、农村教育、扶贫帮困等具体问题上,而且难以穷尽所有问题,要怎么才能具备宏观视野,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呢——他们找不到出路;再如工作在基层单位的文秘人员,沉迷于研究写作,往往有通过写作训练来提高写作水平的思路,相应的宏观政治思维却被忽略,思想能力也得不到重视;第三是一些县市主要领导对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有一些感性具体的认识,而对现代化地整体路径却十分模糊,不甚了了,缺少宏观规划、长远规划的思考;第四是在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规划方面往往表现为对琐屑、具体、近期的利益过分注重,缺少“预测思维”、“增长性投资”; 等等。

“低迷思维”在非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比如农民及其子女,似乎天生地就具备一种“农民式低迷思维”——教育、学习的目的集中在“如何就业”、“继承家业”、“子承父业”上,放羊娃的理想就是“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孩子再来放羊”。客观上造成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的现象。在社会的底层还有一种“底层的低迷思维”——头脑中他要努力地方向是解决温饱、出人头地,至于用什么方法却思考不多,往往寄希望于“善政”、“清官”、“发展”甚至走“歪门邪道”的也大有人在。还有一种表现是“技术性低迷思维”——指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来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对宏观的生存环境漠不关心,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犹如潜心研习“屠龙术”——技术学成了,龙却找不到,空有一身技艺而已!

低迷思维的主要危害:一是迷惘性。找不到工作、人生、事业的出路,看不到希望,精神上处于一种失望、失落、失意状态;二是盲目性。方向不明,把时间、精力、金钱、智慧,投入到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方面,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三是抑制性。思考者在低迷状态有所收获、收益以后产生“自足”心理,不再做深入、高层的思考。四是冲突性。因为思考路径的局限,误认为很多问题“无解”,比如腐败问题、贫困问题、体制问题、分配问题等,从而转入非理性路径,依靠冲突、暴力来解决问题。概言之,低迷思维不仅会使个人陷入迷惘混沌的状态,还会导致误解社会矛盾“无解”从而激发矛盾!

导致“思维低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有:“不为、不视、不足、不遇、不悟、不能”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不为,是不去思考、探索深层次、宏观范围的理性、规律。不视,是思考的范围没有到达深层、宏观的理性、规律的范围,或者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实际上是受“思想力”的限制。不足,是基础知识的储备不足,思考的“智能”的不足。不遇,是因为路径的错误,不能遇到深层次、高层次的问题,也指不能遇到良师益友而得到他们的指点、教诲、引导——这一点对走出“低迷思维”十分重要,人的一生如果能得到几个“高人”点拨就会成长进步很快,立意高远!对于一个追求思维进步的人来说,得遇良师,真是三生有幸——太难的了!不悟,思想触及、达到一定层次后停滞不前,感觉到前面有路但是无法踏上去,处于一种苦苦求索的苦闷、抑郁状态,难以突破,企盼茅塞顿开而不得。不能,是思想能够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因为职业、位置、客观条件的局限,思想者本人不可能有的实践或者不可能接触和了解的实践活动——例如国家高层领导的政治活动实践、科学巨人的科学探索实验,没有实践,不能接触到相关“实践经验“——间接的知识——从而思维停滞、抑郁、虚妄——这也算作一种“高层次的思想低迷”吧!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遇到的“不为、不视、不足、不遇、不悟、不能”等导致“思维低迷”的情况有天囊之别。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走出“思维低迷”的状态才能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思有所得,不断地走向成功,走向思维的顶峰,走向人生的顶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生四部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