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污染会通过生物传播吗?

(2011-04-17 14:37:25)
标签:

核污染

杂谈

分类: 春之思

你知道“核污染生物富集”是怎么回事吗?倘若日本人将不能继续出口的食品改用作饲料,养了猪、牛、羊,再向其他国家出口肉制品、奶制品,还有隔代核污染吗?

核辐射的危害: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核污染时期的海鲜该不该吃 ?

摘要: 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有多少放射性物质会进入附近水域?我们还能放心吃海鲜吗?放射性物质会在哪些生物体中产生生物富集呢?虽然目前日本方面还没有公开确切的数据,但了解以往几次核事故的资料也许会让我们心里有底。 

目前,福岛核电站的周围检测到了放射性的碘、铯、氢、氙、氪等元素。其中,半衰期相对较长、能够传播到100 km距离以外的主要是放射性的碘(131I)和放射性的铯(137Cs)。虽然不明真相的群众疯抢了碘盐和碘片,但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长久影响放射性物质却并不是131I,而是137Cs——前者的半衰期只有8.02天,它能在事故地点的周边地区造成急性危害,但30天后便衰变殆尽;而后者的半衰期长达30.17年,并且能随着食物链的生物富集,造成深远的影响。Takara 限制酶。

     水生生物的“辐射污染”是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1986年春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事情:

  事故之后,大量137Cs进入了核电站周围的河流和湖泊。事故后的第一年,在那些以水底碎屑或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杂食性鱼类中,137Cs的含量最高。随后,在1987-1988年,捕食性的鱼类(那些以别的鱼为食的鱼)中的137Cs含量开始增高,这说明137Cs可以随着食物链传递。 137Cs主要富集在鱼的肌肉组织中,鱼的其它部分,如鳞片、消化道、性腺等也会吸附137Cs,但这些地方的浓度会逐年显着降低,只有肌肉中的137Cs水平下降很少。因此,对于放射性元素来说,生物富集作用比单纯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问题大得多。 [1]

  最严重的情况:吃了切尔诺贝利的鱼会怎样?

  研究人员测量了1987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冷却池中的梭吻鲈(Sander sp.)。梭吻鲈是一种捕食性鱼类,它们的肌肉组织中的137Cs含量最高可接近270000 Bq/kg(Bq即贝克勒尔,这是一个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也就是说每千克鱼肉中,每秒有270000个137Cs原子核正在放射性衰变。一个137Cs原子核衰变放出的β和γ辐射能量大约是1.174 MeV。(eV即电子伏特,将一个自由电子通过1伏特的电压加速后的获得的动能。1MeV = 1.602 ×10?13J) [2]

简单计算一下,如果一个体重50 kg 的人,吃了1 kg 这样的鱼肉,他将受到的辐射当量剂量大约是 3.645 μSv/h,也就是每小时3.645 微希,这个强度大约是3月15日北京市平均辐射水平的47倍(当日福岛核电站上空的辐射是 23.72μSv/h)。如果把这个数字与X光胸透相比——接受一次X光胸透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是50 μSv——似乎胸透所受的辐射比吃鱼要大很多。可问题是,胸透只是一次的辐射剂量,而人吃下去那条鱼以后,会被辐射很长时间:吃下这1 kg鱼,24小时后所受到的辐射强度就已经超过照一次胸透了,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这些137Cs(别忘了食物链富集,至少梭吻鲈肌肉中的137Cs几年内都没有显着降低),相当于此后几年每天胸透一次,137Cs的半衰期可是30年啊。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大概有多大?

  很多人在说“福岛不会成为下一个切尔诺贝利”。那么,就算福岛核事故真有切尔诺贝利那么大的影响,又如何呢?福岛核电站如果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它污染的主要是海水。由于海洋的开放性和稀释作用,它受到的污染会相对较轻。通常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封闭水体,如湖泊。

  在1992-1993年,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比较了几个受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地区淡水鱼肌肉组织中的铯137Cs含量,发现河流中的鱼受到的污染比湖泊中的鱼要轻,这显然与水体的开放程度有关。 [3]

  此外,空间距离也是降低137Cs污染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在离核电站最近的冷却池中,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可达270000 Bq/kg,然而在下游约60 km外的基辅水库(Kiev Reservoir),那里的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最高只有大约100 Bq/kg了(1988年),再往下游约80 km,卡涅夫水库(Kanev Reservoir)中的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仅达20 Bq/kg(1987年), [1] 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食品安全规定中,包括鱼肉在内的食物的放射性含量国际贸易标准是1000 Bq/kg。 [3]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河流和湖泊的鱼肌肉组织中的放射性铯与水中的钾含量是呈反比的。由于铯主要是作为与钾类似的元素进入肌肉中,水中的钾越多,鱼肉中的铯就越少。在正常情况下,全世界淡水鱼肌肉组织中137Cs的含量大约是200-1000 Bq/kg,而海鱼中这个量只有0.4-3.3 Bq/kg。海水中高含量的钾是让137Cs难以富集的原因。 [3]

 

考虑过最坏的情况,回过头看,福岛核事故的污染也许根本不可能达到切尔诺贝利的程度。根据朝日新闻的最新消息,福岛核事件的事故级别为5级,与美国的三哩岛事故相同。在三哩岛事故后,除了短期内很少的放射性碘(131I 1.51 Bq/kg)污染了当地的牛奶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长期的环境影响。 

核污染生物富集

 

网络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俣病

  由汞污染引起的最为致命的公害病,主要由于环境中的汞经生物甲基化作用转化为甲基汞,并通过鱼、贝富集以及人的摄食等食物链途径,导致人体中枢神经病患,因最早发现于日本水俣湾而得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续影响:

  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5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政府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

    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company_news/Detail/14927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