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必然危机中国?
(2011-04-06 20:45:45)
标签:
地震、杂谈、杂谈 |
分类: 春之思 |
严肃的、科学的、政治的问题!只能看看专家的说法:
摘要之一: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从本周一着手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的高辐射污水。东电贸然向海中排放核污水的做法,引起邻国的不满。韩国外交通商部昨天表示,日本向海水中排放放射性污水的行为有可能违反国际法。中央台记者张加宁为此对话清华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
记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昨天辩解说,排放污水是"实在没办法的事",但这"不会立即对邻国产生辐射污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江永:这个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讲,是你发展核电也好,你不能向海洋,特别是有可能对临近国家周边国家造成核污染的水不能排到海洋里面去的,日本也应该承担这样一个义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讲,它这个福岛核电站目前遇到这种状况是过去前所未遇的,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往里注水是为了降温,防止核辐射在空气中传播和扩散,但是由于地震和海啸它实际上设施内部有些裂缝,这些裂缝也可能不只一处,导致灌进的水又流到海里去了,不灌水它就可能从空气中释放,灌水可能从海洋中跑走,它是个悖论,是个二律背反,所以它现在是确实这种情况很棘手。
摘抄之二: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外泄,更污染了海洋,日本已经捕到含人工放射性碘-131的海鱼。许多人不禁要问,人吃了海鱼后,会不会影响健康?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专家朱炳全指出,东电排放核污水污染周边海域,日本近海的海洋生物肯定受到影响,而具体影响程度,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有关。
《都市快报》报道,朱炳全指出,如果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太高,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洋生物的死亡,其次是基因变异。变异后又分为两种:一种即便存活下来,也会提早死亡;它们生殖的下一代,生存率也比较低。还有一种,将作为变异物种存活下来。它们难以修复损伤基因,模样就会和原先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是“畸形”——可能是块头特别大或样子奇特。比如,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后,当地老鼠的大小就呈现出反常态。
总的来说,此次核污水排放,主要的影响是改变日本海域周边海洋生物的基因和影响它们的繁育能力。对中国来说,近期对中国海域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因为核污水排放地在日本东海岸,面向北太平洋一侧,而中国东海、黄海在日本的南部。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以及海洋自净能力、放射物质半衰期等因素,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
朱炳全还指出,长期来看,核污水还将危害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最快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和浮游动植物,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接下来是鱼类,鱼类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植物;而鲨鱼、鲸鱼等的食物,是一些体型小的鱼类。整个食物链环环相扣。
中国海域受影响的,也是远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问题。即使中国近期会减少对日本海产品的进口,但是两国的贸易同样畅通。轮船进出口岸时要排放或加入压水舱内的海水,一些变异物种可能经压水舱被带到中国来。比如,中国的中华龙螯蟹(即螃蟹,在长江流域生长的又叫长江蟹)就是经来往贸易轮船的压水舱被带到了美国、欧洲等地,在当地繁衍。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全国委员,北美放射学会会员、邵逸夫医院 章士正教授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看辐射量。东电说“核污水排放后,成人每天摄取附近海域的鱼和海藻,一年接受的辐射量也仅为0.6毫西弗”。人体接受辐射量的安全标准是5毫西弗以下,国内还没有超过5毫西弗以上辐射量的病例。
章教授说,近期中国的业内同行也在讨论日本核辐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小。
摘抄之三:作为排污工作的一部分,东京电力公司从4日晚开始将之前存储在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中的约1万吨低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以便腾出空间处理高放射性积水,本次排放的污水还包括5号和6号机组附近合计1500吨含放射性物质的地下水,截至当地时间4月5日下午4点,估计已排放约4200吨污水。
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福山哲郎5日表示,准备从海外采购旧水罐,用于存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低放射性污水。他说:“正在中国和孟加拉国寻找旧水罐。不过最快也要6月才能到手”。另外,有众议院议员提出“应该研究存储在油轮中等方法”。
可能的方案还在探讨中,但海水的核污染已经影响到了鱼类。日本厚生劳动省4号宣布,茨城县捕获的玉筋鱼中被检测出每公斤4080贝克的放射性碘―131。日本目前还没有针对水产品制定相关安全标准,但是这个数值比饮用水及牛奶的每公斤300贝克、蔬菜的每公斤2000贝克等暂定安全标准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