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什么题目?

(2009-12-21 18:53:46)
标签:

公考

领导干部

题目

杂谈

分类: 春之悟

公考领导干部考什么题目?

——参加湖南省委组织部公考副处长有感

 

    12月13日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公开选拔四处副处长的考试。考试分两场,各考3小时,上午考公共基础知识(150分),下午考组织工作业务(150分)。

    公共基础考试题量大,内容较广泛也贴近现实,有《哈姆·雷特》是谁的作品、《国富论》的作者是谁、时事政治考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世界节能减排的重大议题。内容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题、领导工作实践题、作文题。基础知识包括: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学、时事政治、行政管理、政治经济学、国学类的题目;实践题之一为读两句古文,谈领导干部读书的重要性和如何读书;其二为;作文题为:“人生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请你以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以上的议论文。

    组织工作业务考试题为5道论述题:两道题为案例分析题;一道为以“阳光心理”为题,拟一个给党政干部上辅导课的提纲;另有两道向组织部部务会提建议的,其一是关于如何改进公考面试内容、方式的问题;其二是关于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的研究和运用问题。

    考场的感觉是:1、题量大。要在3小时内做完题目有难度。所以,接到考卷后只是浏览了一下题型便匆匆忙忙下笔,时间到了时才勉强结尾、停笔,写得快、乱、多,没有时间深入思考。2、题目简单。几乎都见到过,或者似曾相识,没有不会做的,只有做不好的。但平常不留意这些知识或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答题时遇到关于“阳光心理”的辅导课一题时是从心理辅导的角度答的,曾琢磨——这样答题我自己能讲好吗?自己相信吗?3、题目很切实际。都是一个组工干部应该深入了解的问题。4、题目出得很好。是专家出的题,知识面广、很有深度、很有难度、适合竞争性考试,考试的过程中总觉的自己的答案不全面、不完美、不深刻,同时又觉得无话可说了,思路打不开。

    考试完后的第一感觉:出了考场,从3楼走到1楼想到的是没考好、没有进入面试的可能。原因是把考研究生的问题当成考小学生的问题回答了,比如拿了个手电筒问“怎么才能弄亮?”小学生回答:按下开关就亮了!研究生的回答应该是如何把电能转换成光能。我的答案正好是小学生的答案。问问考友,小学生居多。晚餐后想到:本来是考处长或者副部长的题目,我却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考生——学生而已,怎么能考好呢!

    考试完后第二天的感觉:考不好的原因是我的角色意识出了问题,考的是省委组织部的副部长应当回答的问题,而我还是以一个普通公务员的角色在答题。为什么不能再考场上转换角色呢?一是平常的知识积累不足,但这不是主要的,实际上从知识的角度说,只要转换了角色,我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完全可以把题目答好。如“阳光心理”辅导,从行政工作范围、行政工作绩效、选人用人机制和标准、社会舆论、自身修养等角度谈,就是我的特长,何必去谈心理学这复杂而陌生的问题呢。二是在考试前、考场上都没有思考过“答题角色”的问题,导致答题没有出发点、少了针对性。作文审题难、论题偏、论述空洞,就是没有抓住“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事”的核心问题。三是没有通盘审题。如果能通盘审题,就会发现“考点”所在,就能转换角色。一出考场就发现问题。这种慢一拍的滞后思维,和没有理解出题者的思路是有必然联系的。四是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第一次在考试中遇到角色意识特强切所有题目相关联、考试主题集中为几个问题得情况。第二天觉得:如果再考一次,能提高50分以上,原因就是角色转变了,能够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势。

    第三天以后的感觉:考试的主要问题是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组工干部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结合国学知识谈为人为事为学为官的道理、见解、心得。考的很深、很难、很现实、很必要。这些问题我有思考,但不深不透。我只是思考,但有的人却有深刻的见解,考场上就有见解深刻的人,他这次考试会占有绝对的优势。

    考试结束,发现自己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宏观思维”、“高端思维”、“深层次思维”的不足。当调整去年底以来的“宏观思维”学习获得思路为“四种思维”的学习获得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近期重点研究一下上述“四种思维”的获得方法。

 

                                                            2009年12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