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乐在其中的胶囊变形记

(2010-05-10 10:27:44)
标签:

设计

家居

杂谈

分类: 设计
       名为NINE HOURS的胶囊旅店在日本京都刚刚开幕,125个仅够一人躺下的睡眠“胶囊”再次将日本人企图掌控一切细微精密之物的极限与压抑发挥淋漓;而与此同时,广州、北京等地先后开出分子美食餐厅,令“胶囊”终于从药店柜台赫然登上了中国大厨们的料理台。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从一个状如胶囊的温暖子宫开始,人类由此感觉安全、稳定,并不为人知地释放潜藏的破坏欲望。

用来住与用来吃的胶囊

       公元前1500年,第一粒胶囊在埃及诞生。公元1979年,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胶囊酒店在日本大阪出现,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人类花费了如此长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将胶囊放进嘴里”到“将自己放进胶囊的嘴里”的过程。与“慕斯与泡沫法”、“低温加热法”或“液氮法”相比,“胶囊法”显然更具形式感,更符合人类对于探索新奇事物前所需要的安全心理保障。

http://mpic.metroerui.com/20100422_capsule2.jpg        相比Mathieu Lehanneur和哈佛教授David Edwards针对城市空气状况研究出的新型空气过滤器,Young Sang Eun为解决公共厕所卫生问题专门设计的Toto Ultimate Clean概念马桶更讨人喜欢。前者将植物放进看起来笨重的胶囊形容器里,据说能由此抓住污染粒子并通过胶囊内的转化释放出清洁空气,完全符合人类渴望“自困”的潜在受虐心理。再来看那个概念马桶,可以自动在小便池和坐式间转换,还带了蒸汽和紫外线,就算撇开功能不谈,这个看起来像是头被捏尖、又按照人类想象被切割过的居住必备品,都相当有自嘲意味的幽默感。

“胶囊设计”变形记

       “球形胶囊”更像是正常椭圆胶囊童心未泯的变形版。从芬兰老头儿Eero Aarnio 1963年设计出可以让人整个躲在其中的Ball Chair,到5年之后的透明悬吊版本Bubble Chair,这些看起来充满非现实意味的家具就不仅是作为一件座椅功能产品而存在。人们将其视为“房间里的房间”,仿佛存在而隐藏一个通往童年岁月的秘密入口一样。或许老先生最终能成为芬兰国宝,最初就是仰仗了这份讨巧的设计思路。悬挂着的透明大球如同一个被切开一半的胶囊,“一半是保护一半是破坏”的企图隐藏在若有似无之间,“透明”成了人们心知肚明却绝不打算说破的秘密。

http://mpic.metroerui.com/20100422_capsule3.jpg        当然,这种古老而天真的念想在如今吃着胶囊药丸长大的新一代设计师身上,则演绎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Tom Dixon是我所能想到、最乐于沉迷“胶囊游戏”的人。Mirror Ball单个看普普通通,如果十几个大大小小错落着或放或挂,则忽然像是进入了成人版的童话故事,小孩子们在银色球体如镜的表面照出的变形夸张的造型之趣,或许在大人的眼里就成了现实世界扭曲丑陋的人性另一面的某种隐喻。而橙色版本的Fluoro Shade用了氟硅橡胶的材料,迷幻的橙色荧光涂料为整件设计带来灵魂的气息,盯久看,这球灯就好像会日日在深夜寂静的房间内苏醒过来并整夜舞蹈,令人恐惧又兴奋。还有一件叫做Fat Spot的落地射灯,完全是标准胶囊被一切二的模样,只不过Tom Dixon再次使用了他喜爱的铜材料,成就了胶囊设计的金刚版。

       如果说Tom Dixon的胶囊设计思路还有迹可寻,不过是玩着色彩与质感的组合排列,那么,再年轻一点的小朋友们,则为其叛逆标榜上了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随机、持续变化、不设定任何结果,。1975年出生的荷兰人Bertjan Pot以一件为Moooi设计的Ramdon Light出名,已经显露出其对于“随机感”的偏好,2009年的新作Cluster Lights就完全放开了手脚。这件外表拥有银与黑白格子两个版本、内部被大胆的金黄色覆盖的吊灯,好像为平庸生活埋伏下一颗炸弹。

       无论是椭圆、方、球状,还是随机变形;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无论是透明还是刷了颜色或镶了窗户,“胶囊”不过是人类潜意识里先自我保护再自我释放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从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开始,无论舒适与否,都可以繁衍生息,无声无尽。

『周末画报』 撰文 seven  图片提供:设计共和、Moooi

http://pic.yupoo.com/iweekly/02026916e9c7/jci10s05.jpg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 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 鲜果 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http://mpic.metroerui.com/20100422_capsule4.jpg



http://mpic.metroerui.com/20100422_capsule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