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思维的三个维度

(2010-10-12 16:05:14)
标签:

教育

    阅读教学是一个场,一个文本、学生、教师相互建构的教育场。如何让这个场形成合力并整合成一股力量,充盈于师生鲜活生命间,我觉得需要三个维度网状勾连。

    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文本思维。

    文本讲了什么?(即文本传递的核心价值)

    文本怎么讲的?(即怎么写的,如文本用什么方法组织和架构的,谋篇布局、修辞策略等方式方法又是如何?)

    文本讲得如何?(通过一定方式方法,传递的人文的、知识的等概念、价值是否讲得清楚,一定意义上是否科学准确。)

    第二个维度:学生思维。

    学生想学什么?(学生阅读文本后是否有一种阅读冲动或内驱,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建立文本价值体系。)

    学生想怎样学?(一个人只要能认字,就说明他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学生阅读文本时肯定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喜好来进行阅读,也就暗示着学生有自己喜好的学习倾向,他的学习存在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过程。)

    学生学得怎样?(如果学生按自己方法学会有怎样结果?如果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又会有怎样结果?真正教学过程结束,学习效果有真正如何?)

    第三个维度:教师思维。

    教师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怎么教?(教法选择,重难点教学策略的使用。)

    教得结果如何?(目标达成如何,以及非预定目标的“妙手偶得”等整体教学效果。)

    三个维度勾连:

    1.备课时单一维度的深入与深刻。

    备课时,如果每一个维度都能做到深入与深刻,教学就会进入一种高度,显现出一种深度。如文本维度,如果老师能从研究“讲什么”到“怎么讲”,这已经了不起了,已经对传统备教材有了一种突破;如果进而想到“讲得怎么”,就更有深度了。想到文本讲得如何,其实就是教者创造性使用教材,甚至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同样,对于学生学情把握,真正的把握就是对学情的三问。学生想学什么,决定教学的方向,左右教学的效果,如果“强牵牛饮水”,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想怎么学,就是叶老先生所谈的“顺学而教”,学生想怎么学,如果老师能顺着学生思路,进行教学,就会大大缩短教学行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配角,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第三个维度,就是王荣生老师所提的“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但在小学,亦即我的理解,教什么?怎么教?教得结果如何?都是同等重要。如果偏激一点看,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教得结果。

    2.三个维度的整体联动及网状勾连。

    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以及更多元素在场的情景。单一谈文本、学生、教师都是不科学的,但文本、学生、教师如何联动,如何勾连呢?这里面首先要确定一个主体,那就是教师,文本维度的把握,学生维度的掌控,教学维度的推进,都是以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文本不存在解读,学生不存在了解,教法不存在选择。那就是“纯粹的学习”,这种纯粹其实就是一种放任,一种放纵。这是不符合教育本意的。

    所以,三个维度的联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合力推进;网状勾连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为主题的三维空间构建。有了科学宽松的空间,有了有效合力的推进,教学自然就会想着理想的高效的平台迈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