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节对比抒千古幽情——《马嵬(其二)》艺术手法分析

(2009-03-17 20:51:52)
标签:

杂谈

 

细节对比抒千古幽情(已发表)

——《马嵬(其二)》的艺术手法分析
李华波

    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以“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马嵬驿千古悲剧中令人刻骨铭心的一幕,而这一幕悲剧的受害者却偏偏又是悲剧的制造者。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一诗中认为,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唐玄宗自己身上,是他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才带来了安史之乱,结果他不仅失去了爱妃,空前强盛的唐王朝从此也走向了衰亡。这种深刻的历史反思正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实现的。

    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观照历史。开头“海外徒闻更九州”两句中,唐玄宗听方士说在海外仙山上寻访到了杨贵妃是“虚”,二人当初盟誓“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而未可知,也是“虚”。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徒闻”音讯,聊以告慰;是“此生休”,阴阳两隔,形影相吊,“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实作对比,在对比中回顾历史,在巨大的反差中凸显现实的失落和凄凉,进而让人深思:悲剧的原因何在?

    在治与乱的对比中渲染气氛,揭示原因。“虎旅鸣宵柝”,“六军同驻马”渲染出战乱中动荡紧张的气氛,更为紧张的是,“六军”“虎旅”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为了发动兵变逼死杨贵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二人在皇宫时“鸡人报晓筹”的宁静,“七夕笑牵牛”时的悠闲。在这种动荡紧张的气氛下,当初的宁静悠闲便越发令人留恋回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巧妙自然地启示人们去思考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原来诗句已告诉了读者答案:正是当初未能居安思危,贪恋女色、荒废朝政才酿成了二人“此生休”的悲剧。

    在尊与卑的对比中抒发感慨。“四纪为天子”,尊荣之极;“卢家有莫愁”,平凡卑微。可是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并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唐玄宗居然保不住自己的宠妃,甚至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享受家庭的幸福呢?诗人在强烈的对比和冷峻的诘问中抒发感慨,启发读者去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