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友人邀约去隆兴庵走走,欣然应诺。
枫木桥人说到隆兴庵去,你可别以为一定是去庵子里礼佛,因为隆兴庵已然是一个地方,是一座山,是一个村民小组,隆兴庵者,地以庵名而已矣。
记得我第一次到隆兴庵的时候,山上既无庵堂,亦无菩萨,只有一些残砖瓦砾,像不时提醒着此间或许曾是一个佛教道场。
隆兴庵早先当然是有庵的。《康熙县志·方外》称:“隆兴庵,去县西八十里,在河坞之高峰”,“有香火田二十亩”。《民国县志·释道录》亦称:“隆兴庵,宋建,在县西八十里。”民国县志上所录佛教寺庙达150处之多,二十亩香火田的隆兴庵从规制上看当算不得很大的。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两位明末重量级的先贤与之结缘,便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了。他们就是以气节名重一时的周堪赓和被誉为诗、书、文“楚陶三绝”的陶汝鼐。
周堪赓,宁乡西冲山人,官至工部侍郎兼都察院检都御史。因京城陷没,毅然回乡组织人抗清。明朝覆亡后,相传他的学生、降清将领洪承畴曾登门拜访,亦被他拒之门外。既然明朝已亡,周堪赓自觉回天无力,就在多处寺院参禅礼佛,据说有很长时间就住在隆兴庵。陶汝鼐,宁乡陶家湾人,明末进士,翰林待诏,明王朝南渡后曾任监军。明朝覆亡后,他出家沩山,号忍头陀。据县志记载,陶汝鼐曾为隆兴庵写了碑记和对联,用隶书书写,碑记现已无从稽考,而对联依旧在录。道是:“真阿练若开时,听行树风鸣,鹫岭飞来森气象;诸善上人会处,看律堂云锁,龙驹放出踏乾坤”(上联最后两字原已破缺,气象二字是我和徐拂荣先生斟酌后加的,不知当否)。这对联是老先生对佛寺的赞美,亦是对隆兴庵山势的写照,果然气度不凡。
想着古人,看着眼前,这山虽不是很高,却极有态势,极有情致,一条龙脉蜿蜒而上,前后左右,参差错落,各有变化。近看沃野田畴,炊烟袅袅,自然是男耕女织的;远眺,白石寨、司鼓寨、望北峰,遥遥相望,天地开阔,动静圆融,大有僧俗同参、仙凡一体之感。行走间,偶抬头,忽见路边的山头上有一棵高耸的梓树,树上有一只白色鸟立在那上面,是朝着山下的村庄,抑或是眺望远处的高峰?不得而知,惟一知道的是任我们一路喧嚣,它始终纹丝不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想起禅师们的一句名言,我琢磨着其实修行也未必一定要远离世俗,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各自的心灵了。
作者:姜福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