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章清代古村——腊园

(2010-02-17 16:46:37)
标签:

村落

门头

古民居

青砖

天井

腊园

文化

分类: 散文游记

近日,宜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来到距县城南60公里白沙圩乡调查时,在地处莽山之麓的腊园村,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大面积清代古民居。

 腊园古村有山有水,自然风景极佳。一幢幢古老的民居散布在乐水河的上游,它们依赖这自然的山与水,有的临水而建,有的依山而造,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也寻求风水学的原理,精心地规划自己的村落。

 据腊园村陈氏族谱记载:腊园村是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落,其先祖闻中公千户(明代官职)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奉调由茶陵率军至宜章笆篱堡戊边,领兵镇守西莽二山,十年功成,特封四品军功都尉(明代官职)。永乐二年(1404)闻中公移居腊园奠定基业,繁衍生息。

 村落始建于明代,这里民风淳朴,以耕读为主,明清时村里出过几位举人,民国时还出了一位国民革命军少将。他们出去做官、经商、云游四方才积累了财富,回村建房盖屋。现存的古村落建筑多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个村落占地面积646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0平方米。村内如今仍保留200多幢清代中晚期传统风格的民居,其中敬神祭祖的寺庙、祠堂,家居的住宅,日用的水井,休息的凉亭、廊桥,间或还有私塾与商铺,有秩序地分布在村里,街巷相通,流水环绕,组成一座古老而安祥的村落。

 腊园古村的单体古民居均为青砖墙小青瓦两层砖木结构的清中晚期建筑风格,单脊硬山顶,双垛封火墙,瓦面两倒水,街道平直,小巷曲折,石板铺地,整个村落的建筑规划格局是户与户各分,墙与墙相连,四面八方都是巷道,在这里看不到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天井院那样的封闭式院落,更看不到江浙民居那样的房屋四周的绿树翠竹和门前的潺潺流水,看到的只是湘南民居这样的两侧高墙夹峙的巷道,巷巷相似又道道不同,外人进入就像走入迷宫,很难找到出口。村子古民居多联排建筑,布局比较整齐,青砖墙夹成小巷,见巷见墙不见宅。许多人家的门楣及门窗、额枋、梁柱等处都有精美的雕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动物和精美的植物花卉以及人物故事图案,这些建筑装饰雕刻所表现的内容都离不开封建社会礼制下的等级制,离不开儒教的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所以古村落里建筑门窗等处的装饰雕刻也离不开这些传统的内容,离不开象征这些内容的动物、植物、器物、人物的形象。这些装饰雕刻充分展现了湘南工匠的精湛技艺。

 古村落的立面效果十分丰富,住宅门头装修精致,但不繁缛,且有雅趣,整个村落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家各户的门头非常讲究。

 腊园古村的基本单元,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前面房墙围合的带天井的厅屋组成,其规模不大,但也并不局促,很紧凑实用。外观也十分朴素,青砖墙小青瓦,封闭、安静而舒适,山墙多为封火山墙。这里的天井较小,小到只剩下一线天,堂屋里大白天都比较暗黑,可以解释的理由是湘南夏季十分炎热,屋外空气的温度很高,而屋内比较阴凉,夏季要防止内外空气交流,所以村民们采用这种小天井的方法来抗暑。古村落的特征除了以木构架或砖木为结构体系以外,就是建筑的群体性,建筑多以单幢房屋组合成群体而出现,所以建筑上就具有多种类型,而腊园古村落由于这里的古民居是对外封闭的内向型住宅,故采用的是互相紧邻的建筑形态,这样导致古村落建筑密度很高,村子的景观以小巷为主,仿佛整个村子是由巷子组成的。曲折的小巷里似乎只有两侧的墙连绵伸延,而并无单体住宅显现,住宅消失在没有个性的绵长高墙之后,只有比较精致的青砖门头作为点缀。古民居的大门开在房墙中央正对着正房的厅堂,而大多数却因为与街巷的关系而把大门开设在侧面,经厢房进宅的。由于门既是一组建筑的出入口(如宗祠、寺庙),它自然处在该建筑的显著位置,形式当然讲究。门又是一个家庭住屋的大门,所以它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代表,一个家族的象征。既然门在建筑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那么腊园古村落在门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比较集中突出,成为一种特殊的“门文化”。村落门文化表现的内容很丰富,有影壁门头、砖门头、木门头、屋顶门头等,各类门头上有的有砖雕、木刻;有的有绘画,博古器物。有的有书写或刻写文字,但它们都采用浅浮雕,平整而不唐突,所以总体都保持一种简洁明快的风格。这些文字不是宅名而是村民喜爱的人生格言或理想追求。例如:“和为贵”、“寿如山”、“谦受益”、“忠孝持家”、“忠厚传家”、“耕读传家”、“青屋藏书”、“勤俭持家”等等。在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上,现实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与人生理念仍然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它们都反映在住屋的大门上。这种门文化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中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村民日夜生活在其中的建筑恰恰为这种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建筑的重要部位大门,成了民风民俗最佳的表演舞台,于是一幢古民居建筑的门,不单单是一个出入口,还成了艺术的载体,从而成为丰富多彩的门文化。

 沿巷而行,踏着古村落闪着细微亮光的石板路,似乎打开了一扇扇记忆之门,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沧桑的往昔岁月,都掩藏在腊园古村落的记忆之中。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肖文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哉丹霞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