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是否有塑化剂“潜伏”
(2011-07-26 10:53:37)
标签:
塑化剂健康 |
现在,塑化剂的影响已不单单是在台湾,一些问题食品已出口五大洲至少15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塑化剂风波已经逐渐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食品安全事件,各国食品安全部门纷纷绷紧神经,紧急评估本国受塑化剂的影响程度。
随着媒体的不断追踪报道,现在方便面、桶装食用油、保鲜膜等纷纷被曝出含有塑化剂!那么,是否我们身边早有塑化剂“潜伏”?对此应该如何应对?
塑化剂之害
塑化剂的种类多达百余种,现在我们最为关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酯,它并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工业添加剂,用于塑料制品的软化。塑化剂本来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里的。但是由于它有增稠、保留香味、改善口感等作用,且成本低廉,不法商家用其代替相对昂贵的棕榈油,与阿拉伯胶、乳化剂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有毒“起云剂”,由食品进入人体。
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作用于腺体,影响人体内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可能会导致肝癌。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它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点。
常见的饮料,如果汁、乳饮料、运动饮料等;果酱、糖浆;粉状食品益生菌、果汁粉以及胶囊钙片等中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剂。香港抽样200名市民血液,发现99%含致癌塑化剂,说明塑化剂其实广泛存在于食品中,且不被我们察觉。而且不光是食品,化妆品、保鲜膜、儿童玩具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长期使用危害很大。
台湾塑化剂发生后,人们对塑料制品的安全颇为关注,焦点集中在塑料桶装食用油、方便面、保鲜膜等产品上。
正规食用油桶,不会析出塑化剂
有媒体报道,由于塑化剂为“脂溶性”物质,食用油很容易被塑料桶中的塑化剂所污染。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记者走访超市发现,目前市售桶状食用油的底部,大多标注数字“1”。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介绍,数字“1”代表PET,全名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除盛装食用油外,一般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用这种材料制成。PET透明度好,不需要加塑化剂,而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凡是接触油脂类的食品包装不得加塑化剂,因此如果正规厂商按正常标准来生产,是不会也不应该析出塑化剂的。
董金狮指出,PET受热至70℃易变形,不能装高温液体或加热,也不要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否则会分解出小分子有害物质,但这种物质并不是塑化剂。很多家庭重复使用塑料瓶装水、酱油等,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真正危险的是PVC保鲜膜
董金狮表示,聚氯乙烯(PVC)的保鲜膜使用比较普遍,但它一定不能用来包装含油脂的食品!因为这类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毒物,污染食物;放到微波炉加热,更会导致塑化剂融化,渗入食物中。
那么,普通民众怎样辨别塑料制品的种类,从而避免受塑化剂等有毒物质的侵害呢?董金狮介绍,塑料包装一般印有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标志,里面标有1~7的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材料。聚氯乙烯(PVC)制品最易释放塑化剂,消费者要认清“03”的字样,因为该数字编号代表PVC,看见该数字标识的塑制品,最好不要购买来装食品。
酱料或含塑化剂致方便面受染
对于方便面遭塑化剂污染之争,董金狮认为,这未必是包装含有塑化剂,而是塑化剂添加到酱料包造成的。酱料包里如检出塑化剂,在酱料本身没问题的前提下,人们可能会想,是塑料包装上转移至酱料内。不过,方便面含塑化剂也存在人为添加的可能,因为方便面酱料包装一般是PE(聚乙烯)料,不含塑化剂,因此没必要用塑化剂。把塑化剂添加到酱料之中,可起到增加油脂的均匀度作用。
低碳环保生活可远离塑化剂
“如果你真的害怕塑化剂,那就远离塑料制品,从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中国第一批环保专家、中国能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委员张天立向记者强调。不过,张天立也承认,做到“绝对的远离”几乎不可能。
他建议,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盛装油脂食品,且最好不要把耐高温塑料盒放入微波炉里加热,或放入冰箱冰冻,因为这样都容易导致塑化剂渗透到食品当中。居家生活应尽量减少使用塑胶制品,这不但是避开塑化剂的好方法,也和近年来国家主张的低碳环保生活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