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教孩子该怎么干活

标签:
育儿柠檬夸克家务魔力门票 |
分类: 陪你读知识绘本 |
周末的上午,我躺在客厅的沙发闭眼养神,手里拿一把扇子。5岁的儿子在扫地……
上帝啊!这是亲妈吗?是亲妈吗?
吃过早饭后,儿子觉得客厅的地板有些脏,问我可不可以扫地。我为什么说不呢?
作为一个少儿科普作者,我承认我有点“好为人师”,总喜欢自以为“不失时机”地教孩子点这个那个,但唯独不指导怎么干家务活。
这样做,是缘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妈妈是一个超级勤快、爱干活、爱动脑的人。我舅舅,也就是妈妈的弟弟,从小就对她有句口头禅:“你要是在工厂里,一定能搞出技术发明!”我妈妈爱干活,也喜欢动脑子,总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能想出一些多快好省的方法。她还特别乐意和我分享这些方法。每次我一干活,刚拿起抹布或者扫帚,她就过来说:“你看你不会干吧?我教你哈,blabla……”
妈妈是好意,但搞得我超级不爽,对干家务活,从没积累什么良好愉快的印象,总觉得自己像个笨手笨脚的提线木偶,挫败,挫败,挫败,总之就是一大堆的挫败感。我从小就不爱干家务活。唉,自己懒,还赖到别人身上,总得给自己找个借口嘛,嗨,不说了,丢人!
“Duang”地一声,惊扰了我的美梦。睁眼,歪头看看,原来儿子想扫沙发底下的灰尘,又不会调整扫帚的角度,结果扫帚把儿撞到了沙发底部。我说:“想一想,怎么让扫帚伸到沙发下面?”
儿子似乎有了灵感,把手里的扫帚放低了一些,扫帚进去了一点,还是不够深。
我说:“有门儿!嗯……你看看能够到最里面的土吗?”儿子蹲下,扫帚伸到了沙发里面。
我继续闭眼假睡。
有超级勤快能干的爹妈,养出我这样懒的孩子,也是常有的事。可是长大了,成家了,独立了,再像在家那样“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可不行了。地得自己扫,碗得自己洗,饭得自己做。一个人干活的时候,尽管有时候会不知怎么干,也有干不好的时候,但自己发现问题,改进方法,试验不同的流程,自己观察和比较不同方法的效果,原来竟然是一件超级有乐趣的事。与其说是干活,不如说是一种游戏。
所以,我做了妈妈,也这样对儿子。除了个别技术性很强的活儿,比如擦玻璃、洗衣服,我会给出最为简单的技术指导,其他的家务活,我都是“用人不疑”,交给孩子就不管了,甚至只要把周围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清除之后,我都不在边上看着,潇洒地当甩手掌柜的。
“这地板也太脏了!啧啧……”儿子一边干,还一边发感慨。
“是吗?很脏啊?”我装傻,“那你觉得一个礼拜扫一次地,行吗?”
“不行。”儿子斩钉截铁。
“那三天扫一次呢?”
“得每天都扫,每天扫三遍!每天扫十遍!扫一千遍!”儿子发狠地说。处在这个年纪,儿子很容易走点极端。
我非常欣赏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一看,对照自己,反思一下。里面有一段话,对我教育意义极大:
“家长一着急就容易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都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意愿,排斥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和旋转。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命令,而是来自儿童自觉的意愿,他会更加愿意去执行。”
尹老师这话说得太好了,简直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我觉得在孩子干家务活上,不要太过在意孩子干的效果,什么干不干净好不好之类的,更要着眼于孩子是否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在干的过程中,他是否能发现问题,自己想出改进和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鼓励、提示和启发,而不要什么都手把手地教。就像尹老师说的“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命令,而是来自儿童自觉的意愿,他会更加愿意去执行”。
让孩子爱上干家务,不单要从“我帮粑粑麻麻干活”这个角度来鼓励,还要从让孩子在家务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解决问题,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让孩子觉得劳动是愉快的。
我觉得“不替孩子做决定”,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仅仅是在干活中。很多事情,我们不要命令孩子“你要这样”,“你不许那样”。我们应该尝试把这样和那样的后果,给孩子讲解清楚,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比方说《魔力门票》的《去身体里转一圈》这本书,我就努力渗透这个思路。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胃,也要知道怎么关爱胃。
小狗三思发愁地蹲在一盘麻辣骆驼骨前,说:“怎么吃得下?”麻辣骆驼骨,这道菜根本是子虚乌有,就是我杜撰出来的,为的是和小狗狗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骆驼多大呀!小狗怎么吃得下骆驼的骨头,还是麻辣的?!
这时候告诉孩子,胃有一定大小,如果吃得太多,会不舒服。这个地方我在讲的时候,会停一下,让孩子笑过一阵儿后,自己想一想。然后问孩子:
“那你要是吃太多,胃会不会不舒服呢?”
孩子当然回答:“会。”
“那你以后看见好吃的,该怎么办呢?”
“不能吃太多blabla……”孩子一定会得出明智的结论。
上面的小图,告诉孩子胃粘膜的保护功能,马上再看下面这张小图。
强大又脆弱的胃粘膜:原来胃粘膜也有三怕:怕冷、怕刺激性食物、怕粗糙坚硬。不光是我孩子看了这张图后,自觉抵制冷食,就连我在故事屋,给我们社区的孩子讲完之后,很多孩子都懂得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凉的东西,吃饭要细嚼慢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尹建莉老师说过“孩子最懂事,只要大人把道理陈述清楚,孩子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杜绝那种口号式的说教,“吸烟有害健康”这样的标语,不是满街都是吗?可多少人还是照吸不误?这样的口号有用吗?还是让事实说话比较管用,让孩子亲眼看看吸烟人的气管和不吸烟人的气管的对比,了解吸烟的后果,孩子自己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有一次我的一个曾经做医生的同事,惊异于我儿子四五岁就懂得坚持刷牙,说她的孩子都十几岁了,总是不听她教导的健康知识。
呵呵,其实不难。我们不教该怎么做,把事情因果说清楚,让孩子自己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