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好第七个烧饼
(2013-09-23 12:42:26)
标签:
科普公众科普难点分析文化 |
一位北大物理系女博士后和一名学声乐的男士相亲。第一次见面,为了找话题,音乐男问:“你能不能给我简单地讲讲霍金的理论?”女博士一愣,“你怎么问这么难的问题?……我回去想想,下次跟你说吧!”第二次见面,女博士没回答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也许有人会淡然一哂:“北大的博士不过如此耳!”不过,这个故事确实反映出,面向普通公众做科普的难度。
想想堂堂央视,掌握国家喉舌资源,用一个频道做科教节目。如何呢?《探索发现》刚开始是唐诗宋词,后来被考古题材垄断;《百家讲坛》一边倒地是文学和历史;《科技之光》就更倒胃口了,倒是谈科技问题, “惊现”、“离奇”、“神秘”、“疑案”……出现频率奇高。科学原本具有的质朴与和谐的美感,被搞得乌烟瘴气神头鬼脑。也真同情那些编导为了收视率煞费苦心,可殊不知这样做给人感觉仿佛是一个“清水出芙蓉”的美人被浓妆艳抹,给打扮得花里胡哨。又好像为了招揽观众,在芭蕾舞前“买一送一”加一场二人转。每次我手握遥控器换台后,都忍不住恶狠狠地说:“让不好奇的人不想看,不是你的错;让好奇的人都不想看,就是你不对了。”
难道说公众对科学或者说科技的兴趣就这么脆弱可怜吗?其实只要是人就天然地对这个世界怀有好奇,即使不学理工科,依然会保持对科学问题和科技知识怀有很强的求知欲。相较为了生计,整天在方程、电阻、试剂、工程绘图中摸爬滚打理工科人士,学文科和艺术的人,会对科学问题抱有天然的兴趣。
按说,有需求就该有供给。然而好的作品严重匮乏。其中关键是,作为需求方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点,和作为供给方的专业人士,不一样!
就好比是小品里见过的一个场景,两个人离着老远就热情招呼,结果却平行地擦肩而过。大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往往因为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和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引发,关注点容易落在具有新闻效应、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概念上,他们想快速、轻松、不太费力地了解热点、高科技、最新前沿。比如说,他们会问“宇宙真的是大爆炸炸出来的么?”“相对论到底说的是什么事?”还有一个学文科的朋友拧着眉头问我:“你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我的短信就刚好钻到那个人的手机里?为啥?”
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感性且跳跃。前文说的那个音乐男,经常自嘲只认识7个数儿,可他一张嘴,就直接把问题捅到霍金的理论。另一个学文科的朋友一听见夸克就两眼放光!三言两语都满足不了他的兴趣,非要追着问“更深更神秘”的东西。可对夸克前的分子、原子、强子、重子、轻子……一连串必要的预备知识,他没兴趣没耐心。
而专家呢,多年来遨游于科学的殿堂,陶醉于理论的完美、体系的严谨,如果拉他上讲台,他可能就会搬出科学大厦某块意义重大的基石,非要摇头晃脑地给你讲上两个钟头不可。
这样下来还不一拍两散?
小时候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很饿,买了7个烧饼,吃到第6个都不饱,直到吃下第7个才心满意足,颇感懊悔地自语:“早知道吃第7个能饱,就不吃那前6个了!”不过要是用这位老兄的例子指责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也是不现实不公平的。毕竟,作为那不是人家的“业”,兴趣有限是自然的,无可厚非!
作为科普作者,要时时化之身外,语重心长地提醒自己一句:“对科学兴趣大如您者,都进大学学过了!”
而当下市场经济,供应丰富,选择权在需求方手里。讲座得没意思,公众可以不来听。书写得太专太深,读者有权不买。节目编得不好看,观众手里的遥控器一秒钟就换台。
都说科普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可是要从上面切下一角蛋糕也真不容易。要关注有限兴趣,打磨有限解释。换句话说,就是要练就一把手艺,能精心地考好第7个烧饼,把它烤香,做得口感酥软,更要让它好消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