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个故事都有过兴奋

(2013-09-23 08:58:36)
标签:

魔力门票

绘本

科普

理念

教育

分类: 柠檬故事

真的,有的影视编导真的没生活!电视里,每个产妇第一次接过自己初生的宝宝,都是一脸幸福,还例必含笑流下热泪。每个女孩面对恋人求婚,都是喜极而泣,还例必并拢手指紧紧捂嘴。至少,我和几个闺蜜经历这两个过程时,都没这样。

 

我之前无数次地幻想,第一次拿到自己写的书,是什么感觉。可真的从出版社的传达室里拿到厚厚一摞时,只觉得沉!什么感觉也没有。一本本翻开,不说不笑,无喜无悲。其实,就像初为人母、步入婚姻、喜从天降、飞来横祸、梦想成真,人在面对人生中真正重大的事件和深刻触动时,大抵不会七情上脸,反应甚至木讷。而那种只有自己清楚的涛起云飞,徐徐地杂陈了五味,在心里默默激荡翻转。

 

去年春天,科学普及出版社大众科普编辑室的郑洪炜主任,要我为他们写一套科普绘本。之前,她看过我投稿的一套自己闭门造车的科普绘本,大概稍稍入得法眼,于是把他们珍之重之的这个“社管项目”托付给我。她跟我说,希望这套书能够把绘本的特质做足,要耐看,能让读者一看再看。

 

绘本,我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不就是图画书么?怎么算绘本?又不像函数和极限似的,有举世公认、板上钉钉的定义,理解见仁见智,做法百花齐放。那时候,我对绘本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郑主任已经做了不少功课。记得第一次见面,她就抱了一大本厚厚的研究资料。就她这句“要耐看,能让读者一看再看”,我花了一个月去琢磨,日思夜想——

 

什么叫耐看?是不是找个高手,画得漂亮就耐看了?

怎么能让读者一看再看?一看再看,那是看什么?

 

搜刮枯肠中,我只好把自己的欣赏体验的储备调动出来:《太白行吟图》让我一看再看,是感受那种临仙气韵;《清明上河图》让我一看再看,是品味那种市井百态;王淑辉的《西厢记》连环画让我一看再看,是流连那种细腻笔触,戴敦邦的水浒人物让我一看再看,是熏染那种水墨豪情;《七只老鼠》让我一看再看,是寻找那种温馨细节;《妙想科学》让我一看再看,是景仰那种直冲云霄的想象力……

 

那,我怎么让我的小读者,和把他们抱在腿上,一起在灯下共读的家长们,一看再看呢?终于,我找到了一个属于我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写进图里,把自己的童年记忆写进图里,把欢乐和温情写进图里,把幽默和淘气写进图里,把和读者猜的谜、开的玩笑写进图里,把尽在不言中的故事写进图里。

 

“把营养和美味,卷、起、来!”是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句广告语,也是我对科普绘本的理解。不止于绘本,少儿科普,无外乎科学知识+呈现形式。科学知识好比炮弹。呈现形式就如糖衣,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一个由头,也许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许是步步精心的问答,也许是别出心裁的图文编排和笑点迭出的插图设计。一本科普书里的科学知识的选取和表述,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素养,而呈现形式则反应了作者的创造力和对读者的了解与把握。二者缺一不可。虽说作为科普作者,我是十足的新手上路,但因工作关系,对怎么给非专业人士讲授专业知识,我可以说观察了十年,思考了十年。以前仅仅是作壁上观,现在亲自操刀。我认为,少儿科普就是要“把营养和美味,卷起来”。再好的知识,没趣味不行,不好玩不行。而若光是吸引眼球,引来格格笑声,讲的都是科学大厦中的边边角角,犹如奥数般的杂耍,甚至流俗,或者讲述上仅仅“授之以鱼”,没有启迪思维,力求“授之以渔”,也不是好的科普。

 

少儿科普,珠玉在前。就整体水平上来说,我最欣赏美国的。《神奇校车》就很棒!无论是知识点选取、阐述讲解,还是图文表达和故事趣味,可以说面面俱到,可圈可点!而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不动声色蕴含其中的美式教学理念,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无所不能的一言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由自主地发挥,或中规中矩,或精灵鬼马,世界因你而不同!《妙想科学》也是令我击节赞叹的精品。每一册的题目,宛如孩子口中的问题。写作推演也沿着孩子的思路,一条道走到黑,小道夸克大到宇宙。貌似剑走偏锋,却完全不像某些韩国书似的,以一当十,净是些细枝末节,不看也罢。这套书尽管天马行空,但讲的无一不是基础知识,纯正的科学。妙得大有道理,妙得没话说!

 

英国的科普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特点:一是设计感十足。不愧是设计强国!插图和图文编排创意很见巧思。插图有个性、有趣味。二是擅长写大科学。薄薄一本小书里涵盖一门一级学科的概貌,犹如大笔写幽兰,不是不考作者功力的,不愧是牛顿、霍金故乡!可惜,英国出品在讲述和培养科学思维上略逊一筹。

 

日本科普书,由于语言的关系,我看的不多。我感觉日本科普绘本的精彩之处和英国书恰恰相反,好似工笔画牡丹,一个字——细。教孩子种一盆植物,会精确到每天的任务和变化,细致入微又妙趣横生。看这种书,你眼前会超越插图,出现一个清晰又虚幻的画面——一个弯着腰蹲在苗圃边端凝的身影,一张认真观察、专注记录的脸,一副把时间忘在一边、把投入产出忘在一边的眼神。没有创作者自己的天长地久的耐心积累和宗教般的执着热爱,这种书写不出来,直令人想到日本人的一丝不苟。看美国和欧洲科普绘本,只想捶自己头一下,恨自己就是长出两个脑袋,怕也想不出这等奇招。那些吸引我日本科普绘本,看完了就是感慨,自问你豁得出去这样写一本书吗?

 

那我该写一套怎样的科普绘本?我能写出一套怎样的科普绘本呢?我只想做我自己!把我认识世界的感受写进书里。不管语言如何花哨跳脱,绘制如何精美,我都不喜欢那种只告诉读者这种虫子有几条腿,那种树开什么花的作品。太冷静、太客观了吧?人认识世界、欣赏自然时怎能没有感情活动?尽管是学理科的,我相信草木有情,希望我的科普,与其说是教孩子点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陪同读者一起欣赏有情怀的科学,认识有生活有趣味的知识。科学人文交相辉映,一直是我的追求和理想。这种科学人文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讲了一个知识后,硬生生地放一句诗就行了。而是把自己理解某个科学知识,引发的人文关照和情感触动,传递给读者;是把自己领会某个科学知识,触发的在人文和艺术世界的漫游和回溯,传递给读者。

 

我们学天文,看遍天上的星,仅仅是为了知道天王星的半径、木星的质量是多少吗?当目光乘着科学的翅膀游历茫茫宇宙之后,我有感恩!由衷感慨原来地球的环境这么优越啊,真可谓得天独厚!以小小血肉之躯偏安于这颗蔚蓝色的星球,静享日夜更替、四季变化,看花开花落、山河壮丽,是何等幸运!可以说在我头脑中,环保从贴在墙上的口号变为行动上的自觉,全是拜天文知识所赐。讲水的蒸发,讲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是科普书的“标配”,读者看后也就是感觉,哦,原来如此。可要置身于以云雾缭绕著称的巫峡,在绵延的山水画廊里了解“云腾致雨”,读者的感受又将如何呢?……我把自己的这些心得和体验渗透到我的故事里,用图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套书隶属于一个叫“把科技馆带回家”的项目。从一开始科普社的郑主任就跟我明确,要依托中国科技馆的“科学乐园”里的展品来写,“要体现科技馆的内容”,“不能让人觉得这书没科技馆什么事”。科技乐园内容丰富,人气极旺。每次去,单是看孩子们在里面忘情投入,听他们的笑声和尖叫,就够刺激我的创作热情了。

 

我从一开始就设想把科学知识穿插融入到故事中去,有人物、有情节、有曲折、有笑料、有人文、有科学。郑主任也欣然同意。等真写起来,才明白,所谓没经验的好处,第一是不怕,第二曰胆大!须知,科技馆的展品因为孩子能够亲自动手,有意外趣致的现象,尽管背后的原理枯燥抽象,孩子也可以玩得趣味盎然。可要真刀真枪地去讲其中的因为所以、定滑轮动力臂、伯努利原理……,就未必能踩中最大的兴趣面了。再者,科技馆的展品,跨出2米便可另起炉灶,换个内容。可写故事要连贯,还要选取科技馆里的知识点,还要够一本书的知识分量,还要有人物、有情节、有曲折、有笑料、有人文,还“不能让人觉得没科技馆什么事”。这简直就如体操中,在单杠上连翻4个特卡切夫腾跃,紧接着还要直体720度旋下!——可真敢给自己加码呀!

 

难归难,这套书的写作是无比欢乐的!写书时,我总是习惯在头脑里演一部电影,活色生香,光影流动。我是这套书的创作者,也是这部电影最沉醉的欣赏者。身边的人经常可以看见我要么仰头凝神呆望,犹如老僧入定,要么低头缩肩窃笑不止,没缘由地乐不可支。每一个故事都有过兴奋!

 

乐归乐,这套书的写作也是非常忐忑的!写书时,我脑子里一直有3种人:一是先去过科技馆再看书的孩子,二是先看过书再去科技馆的孩子,第三种是没有机会去科技馆,只能看书的孩子。要让第一种读者能够加深印象,领会展品背后的科学奥秘;让第二种读者到了科技馆后,能够动手实践从书里学到的知识;让第三种孩子也能没有障碍地,被故事和人物吸引,呵呵笑着,走进科学世界。

 

如今,书已上市。掩卷回味时,故事展开处,但愿他们都能觉得我炒的这盘菜,算是把营养和美味,卷起来!

 

闭上眼睛熄了灯,回望这一段路程。《魔力门票》已出版的4册书里,一共有92张成品插图。可问我看过多少张图?试稿、线稿、草稿、废稿、修改稿、分层稿、定稿、上色稿、颜色上坏了的稿……一共757张!我数着呢。王家卫《阿飞正传》拍出60万英尺胶片,留名影史。我们跟他有一比!

 

757,只是我看过的数字。编辑看过的,还远比这更多!责编宋娟是个入职刚刚半年的新人,成长速度惊人,办公桌前,豪气冲天。她的QQ窗口上最频繁蹦出的话就是:“没事,我再去找!”“没问题!”“我来!今晚搞定!”她定要消灭所有NG的完美主义态度,让不少早已习惯大概就行的画手近乎崩溃:皇帝扶犁中用的耕犁和服饰,是不是同一年代;每一种恐龙和周围环境、植物是不是符合;我手画的心肺相连插图,每条血管位置对不对,她都一一找来专家给掌掌眼把把关。就连读者根本不会注意的,李乐陶T恤衫的条纹数,刘雨茜袖口是单线还是双线,小狗的爪子有几个趾头,她都一一数过。

 

同样的工作,另一位编辑郑洪炜是趴在床上做的。此君的微博上赫然写着,职业理想:做最好的原创科普!可激战正酣之际,晴天霹雳——郑洪炜突然腰椎间盘脱出,是脱出!不是突出!医生要她入院手术,她不肯,三个月的病假中,就趴在床上看图、改图、改文字。你可以亲身趴在床上试试,脖子、肩膀、手肘、腰,是什么滋味?——坚持不了5分钟就要换个姿势,不一会儿,全身酸痛、头昏脑涨。我不想上纲上线地类比什么英雄人物,可听郑洪炜说起这些,只讲不断被故事戳中笑穴,把自己笑成几截,我脑子里只想到——张海迪,真的!

 

把书拿回家后,每晚我都独坐灯下,慢慢细看。一页页画面串起一个个过往的镜头。李乐陶灵动的眼光,调皮地望着我;我回望的眼睛,看住若有所思的赵小萌;洞悉一切的魔力门票的眼睛里,闪动的是郑洪炜的殷殷期盼和宋娟的无悔付出。每一个故事都有过兴奋。

 

一个籍籍无名的新手作者,一个心怀理想“竟折腰”的编辑室主任,一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一年级”责编。这样的班底成就了这样的一套绘本——《魔力门票》。

 

我很清楚,现今的少儿书市场,引进版大行其道。家长对于原创绘本、国产科普书的信心早已几近归零。很多出版社都不愿冒险烧钱趟这汪浑水。可每次看《魔力门票》,每次回顾我们一路走过的历程,我只想套用谭嗣同的一句名言:

 

“各国科普无不从原创而成。今日之中国,未闻有立志原创科普绘本者,此原创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我们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