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2009-11-05 09:29:09)
标签:

潜规则

奥数

课外辅导

解放组织

公共福利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前两天,央视用罕见的严肃口吻和语气报道了8条所谓的教育潜规则,仿佛是为了契合新官上任的教育部一把手的口号,对于教育潜规则的声讨和挖掘成了热门的话题。照理说,潜规则的隐义就在于“潜在”二字,应该程一种存在而不显在的表现方式,所以如此全面的总结和揭批“潜规则”,可能也算是一个创举。

http://www.xhby.net/pic/0/10/19/43/10194390_929065.jpg

 

附:网友总结八个“潜规则”

  ●“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

  ●择校费“被自愿”

  ●奥数改头换面

  ●升学率还在争第一

  ●“重点班”改名“创新班”

  ●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你的学生我来教”

  ●全日制培训班变成集体易地补课

 

    然而,揭露归揭露,把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摆在大家面前,除了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东西的黑暗和恶劣之外,并不一定能起到消除甚至根治的目的。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下,都有它所存在的行事方式,在某一些正当的规则不能触及和控制的时候,当然就会有潜规则挤进身位。这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既会有合法正当的政府,也会有非法的解放组织,既有白社会,也有黑社会。

 

    所以,在教育潜规则的存在上,大可找出很多客观的原因。央视也说“积弊颇深,亟待改革”,可以看出教育的潜规则的确对于教育本身的杀伤力很大。没错,从表象上看,不管是奥数,还是有偿家教,抑或补课、择校费,统统都在损伤教育的公平乃至社会的公平,同时给家庭制造负担,给学生增添压力。有人总结说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利益链已经形成,这些潜规则的适用能够给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带来利益,自然不会那么容易被取缔。

 

    这种观念不能说没有道理,就好像现在去找公务员办事,无论如何得表示表示,大家也会默认这不是行贿受贿,而且表示的方法很多,送钱都是老套的手段,送孩子出国,送股票和美女都是流行的手法。这是因为公权力手上握有个人希望得到的利益,所以想要得到的人就得有个类似于“竞标”的筛选过程。而这个现象本身在教育制度下是不存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国家执掌的普遍的公共福利,无论是谁,只要满足了相对的年龄,都能享受教育。

 

    当然,这只是完美的虚拟状态,现实的状况是教育被产业化了。产业化是什么,生产和销售并且考虑盈亏的商业行为。任何行业只要一考虑产业,马上就会陷入到追逐利益的状态中。以前的国有医院,很少出现现在这么多的医患纠纷,也很少听说要给医生红包和好处。这恐怕和教育一样,只要一产业,就铜臭。教育的产业化很自然的把从家长兜里掏出钱来作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就难免8大潜规则的出现了。

 

    于是,凭直觉我们就能看出,是什么让教育潜规则都离不开个“钱”字。择校费也好,补课费也罢,有偿家教和奥数,都是利益作祟。难道老师们就非得逼着学生学好数学而去学习奥数,难道课堂上的讲课效果就没有课外辅导好?这些答案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潜规则的存在,也能给上级主管部门带来收益,甚至很多像奥数夏令营之类的收费项目本身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策划和实施的。

 

    面对所谓的教育潜规则,只看到表面的利益链接是肤浅的。这些所谓规则的形成,就是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席卷下,才会产生和蔓延。而要彻底根治潜规则的存在,只能拿教育产业开刀,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

 

近期博文推荐:

中西最牛乞丐标语大比拼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废除计划生育不能改变“老无所养”

教育部禁止有偿家教是件好事

海归博士自杀的现实困境

李开复做的不是VC,是教育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老外的雷人装备都是中国货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这么火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拔苗助长

取消毕业论文势在必行 “教育潜规则”为什么会出现?

“偷菜游戏”背后的价值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