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题为《骇人听闻:北大经院五门不及格照样保研》的网帖在各大论坛流传。帖子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小韩和小张被保送本校研究生,但二人成绩列班级倒数,并有多门课程不及格,两人能保研皆因“显赫家世”。对此,北大相关领导回应说,两人属于“学工保研”,考核过程符合程序,帖子中所说有多门课程不及格也不准确。并且解释说,“和普通的保研不同,‘学工保研’由校学工部和校团委牵头,重点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学习成绩则不作要求。言下之意,既然对成绩不做要求,质疑成绩不合格也就没有意义”。(来源自网络)
http://a.cvimg.cn/Wiki/Images/2009/10-23/e7483474-85b8-41f6-b320-dbbddee01c14.jpg
这显然是推脱和搪塞的说法,在中国的教育惯例内,似乎还没有“对成绩不做要求”的先例。我们千军万马挤着独木桥的高考,又悬梁刺股苦行僧似的考着硕士,每个人都会有相似的痛苦经历,怎么到了北大经济学院这里,突然就茅塞顿开,谈起了“素质”,论及了“经验”,还特别强调“对成绩不做要求”。
在稀缺的资源面前,人人都想通过所谓的捷径来靠近资源。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欲望的外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学历和学位,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获得利益的资格,拥有这种资格,就能在求职时获得比别人高的薪水,在考公务员时填报要求更高的职位,甚至在工作单位中,也能更快的获得升职晋级的机会。于是,考研的队伍一直都是庞大而不容易驱散的,毕竟国家每年招考的机会摆在那里,总得有个竞争的形式和手段。
竞争总是残酷的,而获得资源的愿望不会因为竞争的残酷而改变。于是,管理这场竞争或者说提供竞争规则的人,就成了意图取得资源的那些人最想攻破的城池。这么多年来,考研的丑闻都是这样暴露的,有为了获得考题而收受黑金,有为了换得面试通过而出卖身体,更有种种的为官者为了硕士博士的头衔而与学校和学者权钱交易。考研的门槛,因为这些潜规则的运作而降低,公平和公正变得只对那些没有渠道和背景的考生适用。
抨击不公平的现象是社会所共同认知的,这并不需要动员和宣传。但是,在北大的解释里,我们可能得更加警惕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将潜在规则的制度化。显然,在以往的考研黑幕中,这些潜在的做法都是背地里进行的,或者至少不能公然的宣传,不管是考前给导师送点小恩小惠,还是去学校报名参加那些隐秘的考研辅导班,更甚的如前所述的种种金钱和肉体交易,都是在黑暗中进行,即使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也不可能公然的成为明显的规则。而在北大所谓的解释中,“学工保研”却把这一切制度化了,成了一种显在的规则。“不要求成绩”可以代表很多含义,不要求成绩之后,那么选拔标准的制定和把握如何运作,而且在“不要求成绩”的背景下,显然有资格获得保研的人会更多,如何在这些人中间选择,或者选择以怎样的标准来挑选,恐怕都不是外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
这颇有些欲盖弥彰的意味,的确,在公权寻租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很常见的时代,教育早就不能免俗。只是如此明目张胆的为潜规则辩驳,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北大应急公关的熟稔和老道。不过,面对全天下那些起早贪黑怀抱梦想的考研大军,不知道他们内心有没有些许的惭愧和不安。
================================================================
近期博文推荐:
废除计划生育不能改变“老无所养”
教育部禁止有偿家教是件好事
海归博士自杀的现实困境
李开复做的不是VC,是教育 
老外的雷人装备都是中国货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这么火 
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拔苗助长
取消毕业论文势在必行 
“偷菜游戏”背后的价值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