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末,2009年高考就要正式拉开序幕。尽管最近的“考生弃考事件”已然成为最热门话题,但很显然,高考目前依然是中国上千万考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学生不敢松懈,家长也时刻悬着心。而这种紧张的氛围,让身为局外人的我也不由的捏着一把汗。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又有几家欢乐几家愁?
两天高考很快就会过去,但高考留下的问题依旧很多。估分、选专业、选学校,直到将志愿上交,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学生和家长显然不能松懈。不过其中最让我关心的还是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问题。有的人也许会问:“高考都结束了,学生还会有什么心理负担?该狂欢的狂欢,该升学的升学,该复读的复读。”其实不然,据相关统计显示,高考后两周的“后高考时期”,正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这段时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与高考期间往往有增无减。
这其中表现为:有些同学觉得自己没考好,担心考不上理想大学,于是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情绪低落;有部分同学则正好相反,感觉自己考得不错,于是一下子从紧张中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没日没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或者无休止地聚会、饮酒;而更多的同学则在这段时间里感到生活目标缺失,整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进而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高强度的复习和考试,大量的消耗了考生的生理、心理能量,让他们的身心皆处于较虚弱的状态。高考的压力更是让大多数考生心里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不过这些情绪长期被紧张的学习和考试所掩盖,没有被及时的释放出来。而当考试一结束,考生感到身上的负担全部松懈下,这些不健康的情绪便会随之而来,并以更大的力量影响考生的生活。这就造成了为什么有部分考生考前一切正常,考后却患上忧郁症的原因。
对于考生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家长应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孩子调节好考后的心态。
1.对于自我感觉很糟糕的考生,家长不要一味埋怨,而应多安慰和鼓励,帮助其减压,并找到适合孩子的宣泄途径。
在我以往接触的孩子中,尽管许多成绩并不优秀,但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因为成绩不好的原故,他们也常常感到愧对父母。高考的结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解脱,愧疚、自责的情绪常常困扰着他们。如果此时父母再责备的话,他们往往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因此,家长不如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讨论谈今后的打算。
2.对于自信满满,考的好的孩子,家长也不要放任自流,而应多和学生沟通,给他们更多以后生活上更好的建议。
高考后,KTV、饭店等娱乐场所常常聚集着刚刚高考完的学生。曾经有个孩子给我说,高考就像一个临界点,让他们从地狱回到天堂,以前放学后迟回家一会都会被父母盘问许久,现在即便是玩通宵都不会有人过问。
和低迷的负面情绪一样,考前的极度紧张到考后的极度放松,这种火山爆发式的压力释放同样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对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些有益的活动,譬如让孩子去做自己平时想做却没时间进行的爱好,如听音乐、画画或各种体育运动;或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或让孩子找份合适的临时工作,体验打工的滋味,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3.不要“包办”志愿
每年高考后,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所造成的不愉快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考生不愉快,家长更难受。
其实如同高考“孩子是主角,父母是配角”一样,填写志愿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填报高考志愿,既是考生对自己理想的一个实现,也是其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规划。在这方面,家长首先不要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儿女,而是要与孩子一起研究、分析他们的特点、兴趣、能力、个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在填报志愿的这段时间里,家长可以尽一切努力,多掌握同一层次学校考生的估分及志愿填报情况,多为孩子提供学校、专业选择的材料。由于年龄较小,许多考生对意向专业的认识并不全面,这时家长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多给孩子答疑解惑,对孩子的影响肯定要比“包办”效果要好得多。
看着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愿望,希望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所有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也希望高考后每一位考生都能开心度过!
===================================================================================
高考系列专题:

如何应对高考突发状况
名校校长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