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放弃高考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
(2009-04-24 09:03:42)
标签:
杂谈张宇东 |
分类: 教育杂谈 |
前些日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一高三女生跳楼事件传得沸沸扬扬,还没平息几天,重庆上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传出,又惹得坊间一片哗然。
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高考临近的战鼓越擂越响了,人生适面临一场选择的时候了。经历过高考的人心里明白,这段掺和了人生百感杂陈的考试日子,那会高考在七月举行,我们都用“黑色七月”来形容它,算是便宜它了。
想来,我们那时候,参加高考的年龄,也得有20多岁了,再不济也有20出头吧。而接连几年都停留在“黑色七月”的补习大军,在我们那时候是年年飘红,结果导致,当年的“秀才”出头之日,年龄可谓堪比“刘皇叔”了。
现在呢,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冷不丁算一下,会吓一跳,撑死了顶多20刚出头,比这小的年龄也占了一大队,如此青春蓬勃的年龄,却个个“老成谋事”、没日没夜地淹没在书海中奋战。
如今,终于有高中生放弃高考了,重庆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1世纪的今天,这些弃考的学生们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或许不排除此前某地曾出现弃考、且人数达到上万名之多。
为了此事,有媒体站不住了,出来喊道,“读书无用论抬头了”;教育学者也深感忧虑了,“就业难、收入低、城乡差距大才是造成弃考的罪魁祸首”。但是人们热议最多的,还是反思农村教育当下的情况,农村学校的硬、软件资源匮乏、综合素质难以完善等问题。有关农村教育、偏远山区、贫困、物资匮乏等字眼,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正如那位早已化成百年皓骨的哲人所说:“闭起双眼,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只有你自己了。但你,绝不能!”。
记得在2004年时,我在去某县的途中,路上碰巧遇到一所农村中心学校,走入学校,眼前的情景令我撼然。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料峭寒风肆无忌惮的刮进空空如也的教室,里面上课的学生正努力按着各自的书本认真的听课。他们的老师或许是由于课桌椅是学生自己带的,所以没有人给老师准备课桌,这位老师上课的课本始终放在地上。
他讲课的时候,声音与风声掺和在一起,但是,好像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宏亮的声音传到每一处坐在角落中的学生。
不经易间,我还瞥见教室最后排,放着一个布满厚厚灰尘用来做饭的铁锅,它竟如此安静的躺在那里。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就流下来。轻轻的,我转身离开了,我怕打破了他们这份宁静。
还记得那部《一个都不能少》电影里,那破败荒山和简陋教室、朴实师生的情景吧,但是,当你真正亲眼看到类似这种电影翻版的场景,你在感慨于生活之际,更多是尝到了心痛的感觉。
我们无数次的感慨,感慨中国农村及山区教育的落后程度,我们无数次心生怜爱,怜爱那些师生们,除此呢,电影里魏敏芝那竭力保持着集体完整的执著,那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试问,坚守还有几分呢?
诚然,近年来教育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正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尤其把加强农村教育视作重头,可以说,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条件确实改善了不少。但从1993年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直到2006年教育部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该目标将在2010年实现。”,教育投资与扶持之于教育这块,短期内一些问题仍难彻底消弭,更何况农村教育呢,想必,路还很长呢。
这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笃宁任何人想潇洒却也怎么潇洒不起来。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居于穷乡僻壤的适龄孩儿没有入学读书机会的现实,随着国家“普九”大力展开而有所突破,但是,有幸入学却又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时刻发生在农村学生中。
想想重庆这些“放弃”高考的学生们,他们是“有幸”的,但是,在求学与生计互相胶着时,他们又不得不选择“哭着吃芥菜”。
前几天,教育部出面制止炒作高考成绩的行为,使得家长与考生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有人曾质疑,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取得实效。但一切有关高考的话题对这些弃考学生们,想必早已不重要了。
接下来,他们或要考虑的,是在高考“缺席”之后自己的生计问题了。
没错,这也是一个“响当当”的现实。
===================================================================
点击下面的图片或文字,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