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和氏璧

(2022-08-31 12:57:55)

闲话和氏璧

和氏璧的来源和流传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蚡冒?前757741年)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740年)。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689)。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689年楚文王即位得到“和氏之璧”。三百多年后,楚威王七年(333),昭阳(为楚国令尹、上柱国)率兵攻打越国,杀死国君无疆,越国疆土多并入楚国。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还将古勃海之地封给昭阳为食邑。

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宾客观赏,席散时璧却不翼而飞(疑张仪偷盗,捶之几死)。约五十年后,和氏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其后为赵惠文王搜得。

蔺相如完璧归赵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曰:

赵惠文王(299-266年在位)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 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有人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在前283年)

秦王政十年(237),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说明“隋侯珠与和氏璧”两宝,已经在秦王政手中)。

闲话

一,良宝“和氏璧”,不如贤能之人

《墨子》云:“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此诸侯之良宝也。”

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在楚威王看来和氏璧远不如贤能之人宝贵。

昭阳拿和氏璧让宾客观赏,和氏璧不翼而飞。说明昭阳对和氏璧也不是特别宝贵。

二,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璧”的意图?

从与“和氏璧”相关的事件看,和氏璧远不如十五城重要。如果赵惠文王愿以秦十五城易璧,赵就占了大便宜。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弱者占便宜并不是好事。如果主动送璧而不要秦城,赵国也不甘心。秦昭王把这个“烫手山芋”给了赵惠文王,就是一个试探。

三,《史记》中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显示什么?

有人说: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虽寥寥几笔勾勒,然秦王贪且怯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见 https://www.kekeshici.com/sanwen/aiguo/201316.html)此乃谬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只是为赵惠文王解决了一个难题。秦昭王并没有损失。

“秦昭襄王元年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秦昭襄王三年把上庸给了楚国;秦昭襄王五年,把蒲阪归还给魏国。”从这些事例来看,秦昭王对领土一时的得失并不在意。

《史记》“完璧归赵”中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既显示他们对蔺相如的表现是在“意料之中”,更显示了秦昭王的雍容大度。

秦昭襄王政治廉明,外交正确,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秦昭王时(前306~前251年在位)秦国的实力大增,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的“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不能吐一语”等等,以及那些贬低秦昭王的言论,皆与历史不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