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文章篇目編年(34歲)

标签:
苏轼诗词文作编年熙宁 |
分类: 学习苏东坡 |
三十四歲,神宗熙寧二年(己酉)西元1069年
正月。在長安度歲,董傳來晤。過薛紹彭家,觀曹將軍九馬圖,作贊。
二月。乙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三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甲子,陳升之、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約于月上抵京師,兄弟皆居南園。月中,以殿中丞、直史館授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
三月。癸未,十六日,弟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轍先嘗上書言事,神宗召對而有是命。二十七日,與堂兄不疑簡,敘及弟轍在制置司頗似重難。董傳卒,與故舊出錢賻其家,上韓琦書,以傳之葬事相求。詩送任伋(師中)通判黃州兼寄其兄任孜。秀州僧本堂來訪,詩題其淨照堂,寄題石蒼舒醉墨堂,詩送王頤赴建州錢監。
四月。詔議更學校貢舉之法。令兩制、兩省、待制、以上、禦史台、三司、三館臣僚各限一月內具議狀聞奏。
五月。上議學校貢舉狀,議貢舉法不當輕改。狀上,神宗即日召見,欲以修中書條例,王安石以為不宜輕用。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禦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以翰林學士呂公著為禦史中丞。二十七日,朝廷命舉諫官,張方平(安道)舉李大臨與蘇軾。未行。
七月。丙戌,二十二日,李育(仲蒙)卒。其後應其子龥之請,作哀詞。己丑,二十五日,曾公亮上英宗實錄,書出於王安石之手。嘗贊之。
八月。十四日,為國子監舉人考試官,發策為王安石所怒。庚戌,十六日,弟轍乞除一合入差遣,乃除河南府留守推官。始識孫立節,立節不肯繼弟轍為條例司屬官。
九月。壬辰,以秘書省著作佐郎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十月。七日,司馬光(溫公)舉蘇軾等為諫官,未行。
十一月。乙丑,命韓絳(子華)制置三司條例。己巳,六日,蔡延慶、孫覺(莘老)並同修起居注。帝本也欲用蘇軾,王安石沮之。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府推官,與王克臣(子難)同廳。
十二月。上諫買浙燈狀,帝納其言,罷之。上書神宗皇帝書,論新法不便,王安石惡之。
本年,從趙抃遊。王鞏(定國)來從學,為鞏跋所收僧藏真書,應鞏請作鄧公硯銘。與王詵(晉卿)往來密切,為詵寫蓮花經。與曾鞏就為歐陽修新五代史作序推讓未決,於是陳師錫為之。對師錫文有微詞。與姜潛遊。
詩詞
五古:
秀州僧本瑩靜照堂(三月)
(鳥囚不忘飛,馬系常念馳。)
壽叔文(系于熙甯在朝時)
(燁燁蒼龍宿,騰光射鬥杓。
五絕:
假山(系于熙甯在朝時)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詭怪。)
七絕:
殘句:戲人(熙甯在朝時)
(有甚意頭求富貴,)
七古:
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三月)
(吾州之豪任公子,)
石蒼舒醉墨堂(三月)
(人生識字憂患始,)
王頤赴建州錢監求詩及草書(三月)
(我昔識子自武功,)
文作
策問:
國學秋試策問二首(八月十四日)
勤而或治或亂斷而或興或衰信而或安或危
(問:所貴乎學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
隋文帝戶口之蕃倉廩府庫之盛
(問:古者以民之多寡,為國之貧富。)
奏議:
議學校貢舉狀(五月)
(熙寧四年正月日(文集原文),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蘇軾狀奏,)
議買浙燈狀(十二月)
(熙寧四年正月日(文集原文),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蘇軾狀奏,)
上神宗皇帝書(或十二月)
(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蘇軾,謹昧萬死,)
銘:
鄧公硯銘並敘(熙寧二年)
(王鞏,魏國文正公之孫也)
贊:
九馬圖贊並敘(正月)
(長安薛君紹彭,家藏曹將軍九馬圖,)
尺牘:
與堂兄不疑(子明)(三月二十七日)
(軾啟。自離鄉奉狀,遂至今日,)
上韓(琦)魏公(三月)
(軾再拜。近得秦中故人書,)
哀詞:
李仲蒙哀詞(十月)
(河南李君仲蒙,以司封郎直史館。)
題跋書帖:
跋王鞏所收藏真書(或十二月)
(僧藏真書七紙,)
跋王晉卿所藏蓮華經-經七卷如筋鹿(熙寧二年)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
題筆陣圖(系于熙甯在朝時)
(筆墨之跡,托於有形,有形則有弊。)
題二王書(系于熙甯在朝時)
(筆成塚,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
跋褚薛臨帖(系于熙甯在朝時)
(王會稽父子書存于世者,蓋一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