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成都信息产业发展要解决好鸡和蛋的问题
(2009-05-14 11:44:39)
标签:
it |
震后成都信息产业发展要解决好鸡和蛋的问题
文卢旭成
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勇见证了成都信息产业从地震发生后受到较大冲击到震后很快恢复并超越震前水平的发展历程。
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5.12 汶川地震的影响,成都信息产业在一段时间内遭受了较大冲击。刘勇向记者做了详细解释:成都市信息产业从5~8 月这个时间段受到冲击较大,“主要是心理冲击(顾虑安全),新项目引进进度放缓,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延后。”据了解,坐落在成都都江堰区的东软信息学院受到的损失比较大,粗略估计有1 亿元,震后初期学生都调配到大连等地异地上课,2 个月后才陆续回来。
刘勇当时最大的担心是,外界对成都信息产业发展和成都能否作为一个安全之地继续留驻失去信心。
刘勇告诉记者,成都信息办为此专门请教了地质专家,对地震知识和成都历史上的地震事件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成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安全的。然后“我们到IT 企业里面去进行宣传解释,经过努力,震后十天内成都市的IT 企业基本恢复正常运转。”刘勇说,本土IT 企业恢复的速度快于外企,“有很多本土的软件企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就加班加点开发一些紧急救援、空管等应急指挥需要的软件”。
由于宣传及时,力度足够,震后十多天后很多IT 企业就表态原来在成都的投资计划和投资的力度不会改变。
当然,要让成都信息产业迅速恢复光靠宣传是不够的。刘勇带领信息办的同事,首先努力为震后的IT 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地震让成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无法提供服务。地震发生之初,成都信息办工作人员配合运营商恢复基础通信设施,为运营商从应急指挥中心调配基站恢复所急需的油机,调配车辆、人员送油。在震后重建过程中,成都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又帮助运营商协调各种资源,比如建新基站需要从国土部门拿到用地审批,在市区施工铺设新地下管线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市区施工还会因为环保问题与市民发生纠纷,那也需要协调,“这些工作运营商自己是应付不过来的。”刘勇说。
此外,成都信息化办公室有意识地引导企业积极承接由于国家扩大内需、震后重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将企业往更有成本优势区域转移所带来的业务。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4 万亿元投资中,这中间包含诸如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这样的IT 业务机会。“现在还是企业吸引高端IT 人才的最好时机。”刘勇告诉记者,如果把IT 人才比喻为电子,那么原来成都还不具备吸纳的实力,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子的生存环境改变了,成都的吸引力也足够了。
而为了节约成本,将更多的IT 企业和国际IT 资源带到成都,今年4 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软洽会也一改过去由成都市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我们往届都是由成都市政府出面、出钱请来专家、企业家做演讲,再请来听众,是‘请人’来开会,今年我们则是‘请会来开会’。”刘勇这样告诉记者,今年的软洽会开幕大会是由政府主办,而各个分会则由开会单位自己主办,“我们负责提供场地、交通、安全和会务支持”。
经过这些努力,成都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上升的势头,“2008 年4~5 月份产业发展还比较平,但到了7~8 月份就开始呈现增长的势头。”刘勇告诉记者,2008 年成都市信息产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0 亿元大关,达到1059 亿元(同比增长35% ),其中IT 制造业500 多亿元,软件业达到400 多亿元。成都软件外包取得多项突破:IBM 、EDS 、WIPRO 等相继落户成都;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泰康人寿等11 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也签约落户成都。2008 年成都软件外包出口收入超过3 亿美元。
刘勇告诉记者,在成都信息产业震后重建过程中,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成都信息产业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IT 企业通常抱怨没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但刘勇最近出席一些研讨会的时候则谈到,成都市是希望通过加快信息化在一、二、三产业的应用,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等社会信息化项目,由政府出面购买,为IT 企业提供市场空间,但在推动的过程中发现本土IT 企业由于没有成规模和体系,其持续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人才吸引能力等不足,没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吞吐能力,“有了项目它们也接不了!”
刘勇告诉记者,以后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会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推动,一方面通过政府对信息化服务的购买来释放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出台政策大力扶持IT 企业,提升其大规模承接业务的能力。
文卢旭成
前一篇:假如震后重建没有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