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研究生之死及其“知识改变命运”的诘问

(2009-12-22 17:46:26)
标签:

考研

命运

幻灭感

海事大学

杨元元

时评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随笔

女研究生之死及其“知识改变命运”的诘问

王德光

女研究生之死及其“知识改变命运”的诘问

 

   “知识改变命运”,似乎无需证明。


  然而,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年仅30岁的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留下悲痛欲绝的母亲和弟弟,留下一句“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感叹,选择了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毛巾自缢身亡这条不归路。


  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引发了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诘问。逝者如斯,她绝望离去的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苦痛。


  探寻杨元元的奋斗历程可知,她曾为改变命运作出过艰辛的努力和牺牲。杨元元年少丧父,是母亲一人将她和弟弟拉扯成人。杨元元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母亲所在的工厂搬迁,需自家出钱在新厂所在地购买房屋,但当时杨元元学费尚未凑够,弟弟也是贷款读书,家里无力购房,失去了住所,母亲只得到武汉大学与杨元元同住一个宿舍。考上研究生后,她依然携母上学,但海事大学要求在外租房,因此产生纠结。应该说,杨元元走上绝路,跟家庭的贫困有关,直接的原因是学校不肯为其母亲提供宿舍,并且禁止其母再进宿舍楼,她无法安抚好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绝望之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杨元元的母亲至今认为,是学校的冷漠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尤其是学校领导和宿管员在与杨元元交涉解决宿舍问题的过程中,曾说过伤害女儿自尊的话,包括“如果再违规进楼,就不发毕业证”,“没钱就不要读书”,但是校方都否认了这些指责。


  但是,舆论依然直指杨元元死于学校的冷漠,又或曰死于贫困。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海事大学没有像武大一样,为杨母入住学校提供便利,但作为学校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杨元元的室友因杨母的到来难以忍受,被迫更换宿舍,校方不能不考虑制度的刚性。如果杨元元家境好,可能不会有与母亲同住宿舍之类的尴尬,但贫困就是自杀的理由吗?她与弟弟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分别读到硕士、博士,可见国家的助学贷款是起了作用的。她携母上学本来是体现了一种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令人感动。可惜,最终她还是倒在了这个难题上。按说,身为大学毕业生和在职研究生,还有一个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弟弟,杨元元尽管家境贫寒,但并不能算社会中绝对的弱势群体。她理应拥有优越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条件,改善个人的生活环境并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无奈的是,大学毕业及考取研究生,并没有给她带来美好的生活,反而成为她的一种心理负担。杨元元在自杀的前一天就曾对母亲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而我学了这么多知识,却没见有什么改变”。由此可见,“知识改变命运”是支撑杨元元奋发图强的全部动力;而厌世绝望也皆因“知识改变命运”愿望的幻灭和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难以实现。否则,她的遭遇和挫折虽然让她痛彻心扉,但也不至于绝望到无路可走吧?


  与其说校方拒绝杨母入住让她精神崩溃,不如看作是携母上学租房增加支出,生活更加困顿,看不到希望让她悲观。校方的举动,或许只是压垮她的一根稻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她过度自尊、过度自强,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脆弱。所以,当她的教育经历赋予她对于改善自身命运寄于较高期望时,那些挫伤自尊的事情很难从她这么一个弱女子的心中抹去,或以别的方式消化掉。


  可见,在杨元元奋斗的道路上,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她的梦想,发现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是她梦想的破灭。于是,她不仅体验到了一种无法轻易消除的幻灭感和失败感,而且这种幻灭感和失败感在时时折磨着她。而当一个人的信念破灭,价值感为零以后,会感到生命变得毫无意义。


    也许我们无法知道,杨元元厌世绝望的心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更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感觉自己不可能走出生活的困境,但她的离世是否象征了她对命运做出最后抗争的绝然姿态?至少在法国哲学家加缪眼中,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


  连日来,围绕着杨元元自杀事件,网络和媒体众说纷纭。有人说,如果杨元元十八九岁时携母读书,那是值得称道的,但年已三十还执着地要读研究生,不能安顿好母亲的生活,是不应该的;有位教育心理咨询专家说,杨元元盲目考研是自杀的催化剂;有位教授说,杨元元是高分低能的代表;还有一些人发出了“别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种压力”、“别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种偏执”的声音。这些论调总让人觉得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天前的一个朋友聚会。参加者中并非靠“知识改变命运”而富裕起来的人居多。席间,我谈起杨元元自杀的事,谈起她选择半蹲着把自己吊在洗脸池水龙头上自缢的痛苦方式,竟引来一片笑声。在笑声中他们谈论的是:“她是读书读疯了!书读多了有什么用?上了研究生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受穷?”我一时无语,但这种冷漠的笑声却带给我无限的悲怆。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有错吗?教育对于个人而言,不就是培养其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提升生存的质量吗?在美国及许多国家,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并给予相应的回报。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定理般的信念在中国失效?


  或许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保证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都获得提升,而当今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表明,一些人已被排除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之外。但是,作为公平起点的教育公平不能被忽视。在教育已成为一种投资的背景下,“知识改变命运”显然已经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高昂的学费面前,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必然受制于并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这种无奈不仅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有关,而且也必然作用于社会的平等与和谐。


  杨元元“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感叹,演绎为她挥别生命与人生牵挂的悲剧又一次警示我们: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通过不懈的努力,不让那些仍然坚守“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个体失望;政府和社会更有道德上的义务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摒弃势利和冷漠,并且更多地提供让穷人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为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变,就是国家命运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