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点话题】进与出:硕士研究生的“围城”生活

(2014-01-13 10:52:49)
标签:

74期

凌云报

三版

【焦点话题】

 

进与出:硕士研究生的围城生活

 

本报记者 陈半思 张坚 林聪 黄超 李淼 蒋崇华

编者按:

    12月份,对备战于考研前线的同学们来说,已经进入冲刺和倒计时阶段,而对在读硕士研究生而言,则是一个反思与总结的时节,我们不禁想问,读研的日子,你还好吗?

起点:为理想而行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176万人,预计2014年考研人数将继续增加。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连续9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四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怀抱着各种憧憬,兴致勃勃地投入考研大军,渴望进入围城,一偿所愿。然而,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身处围城之中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们,在忙碌疲惫中渐渐忘却了昔日努力的艰辛和成功的欣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前行的目标是什么?即将到来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触动了我们的回忆,也推动我们去反思。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读研,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2013级硕士生刘同学的目的非常明确:现在国内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科的层次不够高,如果能拿一个研究生文凭,未来的发展会比本科生更快一些。毅然跨专业考研的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生陈同学也将就业作为读研的首要原因,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比较冷门(旅游地理学),很难就业,所以在考研的时候选择报考了热门的经济学专业。谈到目前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刘同学认为这与个人的专业素质有关,他相信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显然会比同专业的本科生好得多。

    不同于上述两位同学现实性的就业导向,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生江同学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读研,是为了实现学术理想,力求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我是本着求学的目的来此读书的。本科的学习较为浅显,我愿意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厦门大学法学院2013级硕士生周同学为了弥补本科阶段在学习上的缺憾选择读研:上大学时很多精力都用于课外活动了,希望读研期间可以在学校沉下心来好好看些书。

    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选择读研则出于学业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因素。材料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2012级硕士生坦言:读研是因为自己的本科学校太过普通,想要通过研究生考试打一个翻身仗。在心里觉得考研好像第二次高考,希望借此证明自己的实力。由本校保送读研的人文学院2013级硕士生王同学则表示:本科毕业时觉得找工作挺难的,正好有机会保送读研,就在学校里继续念下去了。

    从采访的结果来看,多数同学选择读研都有明确的目的,并非盲目地随大流。然而,在这些为理想而行的硕士研究生中,许多同学虽有大致明确的追求,却没有清晰的方向,更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向目标前行。针对读研同学的这些困惑,人文学院分管研究生的辅导员马向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要选择读研,首先得把动机定准,然后多跟正在读研或者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交流沟通,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状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研究生生活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读研是一个新的起点,随之而来的是崭新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有欣喜、欢乐,也有忙碌、疲惫,还伴随着现实与期待的背离,以及种种困惑……在这复杂、多样的杂感中,硕士研究生们经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硕士们的杂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真正踏上读研之路,许多研究生才发觉真实的研究生生活与想像的相距甚远。采访中,不少2013级硕士生表示现实的研究生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忙碌与充实也成为他们入学以来最直接的感触。来自中部城市的教育研究院2013级硕士生谢同学一度以为自己能在美丽的厦大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之前设想在研究生阶段应该能够按照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之余可以沿着海边散散步,欣赏校园的美景。可反观现实的生活状态,谢同学有些遗憾,今天一个小会,明天一个活动的,加上课程、作业等,生活并不如我想象那样悠闲

人文学院中文系2013级硕士生江同学在研一上学期修了8门课程,还加入了院研会和校研会,在同学的眼中,她是标准的学霸,几乎整天呆在图书馆里自习。忙碌的学习和工作让江同学感到既疲惫又充实,虽然有时累地连晚饭也吃不下,但想到自己的投入和收获,还是觉得非常地充实和满足。文科生的课程虽不繁重,但需要大量的阅读。理工科的硕士研究生们也不轻松,不但要提前修完学分,还要跟随导师做项目。说现在的研究生是研究僧一点也不为过,除了繁多的课程作业,还有导师的课题项目,不但会有那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压力也不小。化学化工学院2013级硕士生余同学如是说。

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3级硕士生季同学告诉记者,他这学期选了9门课,每周跟着老师的要求走尚且忙不过来,几乎没有时间发展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兴趣。谈到期末作业,季同学近期需要完成5篇读书笔记和7篇论文,这是一种专业能力的训练,他表示虽然时间紧张,但会努力去完成。

与上述接受采访的几位2013级硕士研究生相比,人文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生王中远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令他的同学非常羡慕,上周末还去练习了打高尔夫球,他高兴地谈道。在王同学看来,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做到学习、生活两不误。厦大的文化活动非常多,这一点还挺不错的。南洋研究院2013级硕士生赵同学在闲暇时经常去参加文化活动,如听感兴趣的音乐会和讲座,这是他放松自己与充实研究生生活的方式。

虽然部分硕士研究生们纷纷抱怨太忙疲于奔命,但忙碌也是一种充实和幸福,既避免了虚度青春的遗憾,又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理性的满足。虽然忙碌,硕士研究生们也没有回避困惑,忘记反思。

对于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2013级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开始思考与学术研究一词相关的问题。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艺术学院音乐系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生潘迎珍发现研究生学习与之前的本科阶段有明显的差别,本科学习的侧重点在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积累,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加强。如何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这对于潘同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转变。

 我究竟是不是做研究的那块料?人文学院历史系2013级硕士生林同学觉得自己心里越来越没有底。我自己一度引以为傲的专业兴趣点变得不再那么有把握了,似乎什么都变得空泛起来,整个人在专业上处于一种很虚浮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带着学霸梦而来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2013级硕士生许同学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表示怀疑:读研之前想象自己可以成为学霸,得国奖,后来发现不太可能了。一是对研究确实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二是到这里发现大家的基础比自己好,我既不比别人拼命,也没有别人科研能力强。与整天呆在实验室里的学霸们相比,许同学虽戏称自己为学渣,但他明确了自己硕士毕业后及时就业的目标,他认为就业所要求的能力与科研不同重要的是你是否具备那个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许同学明确了三年研究生学习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将为之努力。

来自学业的各种困惑和压力给硕士研究生们当头一棒,他们开始收获研究生生活的果实,也开始思考:读研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读研到底应该怎样?这些问题不仅是硕士研究生的疑虑与困惑,还将伴随他们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促人反思,催人奋进。

回望:得与失的交融

    当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成为过去式,曾经意气风发怀抱着美好梦想,曾经忙碌充实亦彷惶困惑的我们会有哪些收获,又是否会留下遗憾?回望已经历的研究生生活,是为了总结反思,是为了未来走得更好,亦可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在不少研三同学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之时,法学院2011级硕士生李香清已经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反思在厦大校园的三年,他谈到,通过厦大这个平台,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上也更为成熟。通过担任体育部部长,我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组织协调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此同时,李同学也提到自己有些许遗憾,我没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一是懒惰,二是效率不高,致使学业上不够精进,才艺上也没有得到发展

    仍旧徘徊在求职路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2011级硕士生叶同学话语中有一丝沉重。在他看来,几年来自己虽然在学业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却还是收获甚微。学术并不是我的强项,也许我当初就不应该选择读研。如果让他重读一次研究生,他就也许就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因为他的兴趣更多在金融方面,延续本科专业到厦大读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考虑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研究生们忙于学业,但是在就业求职时,许多同学发现研究生的高学历并不能保证更多的工作机会,学业与就业之间并没有呈现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终身受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2011级硕士生叶同学经过近几个月来多次的求职历练发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具体知识虽没有太直接的实践作用,但期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用人单位在考察的时候很看重求职者表达自己观点时是否条理清楚,思维清晰

    回顾已成过去的读研生涯,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0级优秀毕业生樊庆磊更愿意用风风火火四个字来形容。在这三年里,樊庆磊发表过论文,出版过图书,参加过社团,拿过成绩第一,走上过讲台,并最终收获了理想的工作。对他而言,这一切虽然忙碌,但却是充实而幸福的。樊庆磊告诉记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在这三年中,我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多次走上讲台,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前在本科期间非常无助,怀疑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否有用,读研之后才发现关键是学会怎么去用,研究生期间我开始懂得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到了自信,而这些将成为他受益终身的财富。

    对于即将或者已经毕业了的硕士生们来说,重读一次研究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但反思过去有助于更好地规划未来,反思过去也能够造福于后来者,他们希望自己的经历会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启迪和思索:三年的路应该如何走?

    近几年,一篇题为《假如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的文章在人人网、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介里广泛流传,不但被即将踏入研究生生涯的研一新生当作读研生涯的规划指南,还引发了在读研究生群体的自我剖析与深度思考。这篇被多次转载的文章出自台湾王泛森教授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

    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涯,是每一个研究生都应当思考的问题,读研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也需要同学们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前辈们的过往经验无疑值得借鉴。王泛森教授在演讲中从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的读法。王教授认为,一旦成为研究生,就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同时,研究生应善用与老师的活动关系,不断“research”,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研究生在训练自己的时候,一要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二要把论文写作当成一个训练过程,不苛求能写出经典之作。

    在谈到对研究生自我发展的建议时,曾经担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周昌乐教授一言以蔽之:能吃苦,爱钻研,在积极进取的前提下秉持一颗随遇而安的平常心,这样的学生才是有希望的。周老师所说的能吃苦并非传统意义上老生常谈式的吃苦耐劳,而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排除干扰,专注一心,经得起贪心、虚浮的社会风气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孤独考验,扎扎实实做学问,定能学有所成。关于采访中不少硕士生反映的课程太多,不能深入学习的问题,人文学院中文系王晓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王老师看来,研究生在选课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每学期最好不超过三门

    刚刚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生王昀即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对于采访中研一同学所提出的种种困惑和迷茫,王昀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会随着不断学习和成长而得到解决,研究生生活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王昀也指出,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学术上踏踏实实地做出一两篇文章,取得一些成果,累积一些经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仍旧是我们不能丢弃的主业。

    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0级优秀毕业生樊庆磊如今在中海地产任职,他认为不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可能是方法上的问题。在樊庆磊看来,读一次研必须要懂得如何做研究,文科的同学尤其需要注意。他还建议研一同学多跟导师沟通,就自己具体的学习难题向老师请教。总之,方法为上,学会学习

    选择了从考研到读研的这条路,现在已经在路上。读研期间的忙碌和困惑是每一个硕士研究生所必经的阶段,坚持和成长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答案。如何度过这三年的研究生时光,既要问自己为何读,也要向师长请教怎么读,不忘初心、不断学习才是我们加速奔跑的不竭动力。调整状态,积极应对,不停止反思,走出这个阶段时,才能收获精彩的研究生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