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者】儒雅风范 学术人生——张先清教授专访

(2014-01-12 09:57:16)
标签:

74期

二版

凌云报

【师者】

                  儒雅风范 学术人生

                                        ——张先清教授专访

本报记者  于笑夏 李晓楠

人物名片:

张先清,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现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一等题目,成功秘笈

2000年,张先清教授还是厦门大学硕士一年级的学生,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他,充分利用厦大的上网条件,常去逸夫楼网吧与国外学者交流。所谓“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类学起源于欧美,要掌握该学科的命脉,与国外学者的友好互动无疑会事半功倍。

张教授着重提出在读研期间要把握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触世界优秀学者,毕竟“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为此,“第一次的学术亮相很重要,要写出好的东西,像一个学者一样去做学者该做的事,真正参与到学术会议中,你有好的东西,自然会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在厦大读博期间,张先清教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及其导师的支持与帮助,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可,并得以和国际学术界及时互动。他所拥有的国际视野为自己寻找到一个“一等的题目”奠定了基础。

“一等的题目”是成就优秀论文的前提。张先清教授认为找到一个“一等的题目”,关键在于寻找到“原点的问题”即“涉及到该学科的某个极大缺陷方面”。张教授说:“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并提升问题的高度,即使是一个小的方面也要在大的框架内得到整体提升。”问题的层次决定了整个学术研究成果的层次。

为了捕捉到“原点的问题”,除了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需要阅读外文文献,这些都离不开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意味着至少掌握两门外语,不能只满足于英语,还要学习一门英语之外的语言。”张教授当年就曾为了学习西班牙语特意前往北京求学。如今张教授也常常叮嘱自己的学生,好好学习外语,跟踪最新的外文人类学期刊,开阔眼界、把视界打开。

书斋田野,乐在其中

张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至少当你选择读博的时候,你应该是基于兴趣去选择某个方向。”以兴趣为基础,才能在学术的冷板凳上坚守。张教授之所以选择人类学,就是基于兴趣。虽然辛苦的田野调研是常事,但心中的兴趣支撑着他,艰辛反倒成了“游走于书斋与田野的自由”。

《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用一生演绎了“不疯魔,不成活”,做学术研究又何尝不需要这种痴迷与执着?张教授回忆十几年前在闽东开展的田野调查时,仍不时流露出兴奋之情:“为了多从民间社会角度发现问题,须搜集各类族谱、碑刻、乡土志等,而这类文献,基本上都散落于乡间,搜寻不易。我几乎沿着研究区域中的那条河,跑遍了河边的所有村子,幸运地看到了大量珍贵文献。而那时,数码相机并没有普及,只能靠胶片机拍照……”彼时冲洗一张照片就需七角至一元,张教授自掏腰包冲洗了1万张照片。时光荏苒,对人类学的执着已融进张教授的灵魂里。让人不禁感慨,兴趣乃是为学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兴趣,哪里还有冷板凳呢?即使独上高楼,也不会有望尽天涯路的悲凉。

跨学科,积跬步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2013级博士生王荟是张先清教授的学生,硕士阶段主修文化创意产业的王荟跨专业考到了张教授门下,像她这样跟着张教授学习的同学还有很多。跨专业的同学总会担心自己基础知识缺乏,影响日后研究,但是张教授总以鼓励的态度对待跨专业的学生,告诉他们有学习的心就够了,跨学科不是问题,不断积累进步,肯定会学好。

张教授自己也曾是跨专业的学生。大学时阅读的一些人类学书籍,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尤为羡慕那份游走于书斋与田野间的自由。他的博士学位选题是透过天主教与乡土宗族的关系来分析天主教的本土化及宗族组织的内涵及意义,要做好这个题目,必须结合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这种种因素将他慢慢引入了人类学。人类学本身具有极大的跨学科交叉性质,这让张教授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具有多元文化的中国而言,很是重要,它可以使人类走得更远。”有了这份笃定和热情,张教授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类学领域走下去。

当代学者必须面对跨学科研究的问题,让自己具备跨学科研究的素养。如今高校的学生们也同样感受到了来自跨学科研究的召唤,但却苦于找不到跨学科的桥梁。张教授对此有自己的感悟:“既然年轻就不怕花时间去做、去积累,看最顶尖的东西,不理解另外一个学科的话语,那就用尽一切办法,从概念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将青春年华倾注在认定的道路上,痴迷也好、执着也罢,一步一个脚印,终会抵达目的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