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生如“厦”花——专访苏珊娜
(2013-12-16 10:37:09)
标签:
凌云报73期二版 |
分类: 人物·学子 |
生如“厦”花
本报记者
人物名片:
苏珊娜,厦大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长期坚持从事志愿者工作。2012年获央视颁发的“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中国大学生益智类节目《天才知道》厦门大学站的季军,并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与邬大光校长一同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仰望星空》的节目录制。
时光荏苒,不忘初心
在采访苏珊娜的时候,因为多日的重感冒,低调的她显得有些许疲惫。这个更愿意被大家称作珊娜的女孩,在谈到过往的志愿者活动时,眼中闪出的光芒,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心中的那片柔情与刚毅。
在珊娜读高中时,她参加了班级组织的一次慰问育婴堂的志愿活动,那次不平凡的“志愿初体验”使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那些稚童灿烂的笑脸与澄澈的双眸使珊娜突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友爱是一件多么令人动容的事儿。而鼓舞珊娜将志愿者工作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她最为感念的初中钢琴启蒙恩师——郑老师。
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珊娜常借住在郑老师家中,老师一次次如家人般的关怀和朋友般的鼓励都让小珊娜倍受感动。这位给体质不好的珊娜送营养药片的老师,这位每次看到珊娜归来都会热情相迎的老师,悄悄地在小珊娜心中种下了一颗“良师梦”的种子。
从大一帮忙筹集物资的“西部梦想”活动,到后来的养老院与儿童康复中心志愿工作,再到大二大三的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大学生公益艺术团和日后的支教活动,珊娜一点点践行着老师曾经的博爱和母亲口中“施比受有福”的教诲。尽管珊娜总是用辛苦赚来的外快来补贴自己的志愿活动,但这从未抹灭她对支教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珊娜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就是支撑她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的最大动力。
远赴泸沽,支教“最美”
2012年,珊娜远赴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成为当地达祖小学的一名志愿教师。在这座当地唯一的村小学中,珊娜与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们一起,经历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练,亦在其中收获着美好与感动。
达祖小学的孩子们多为彝族、纳西族,有些孩子由于年纪小,在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珊娜在旁听同行志愿者讲课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善良聪慧的她为了帮助同伴解围,突然想出一招——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活泼可爱的高音符号,生动简洁地传达了晦涩的知识点,孩子们也被她所吸引,原本沉闷的教室中传来阵阵笑声。
每日清晨,珊娜都会和借宿主人家的两个女儿迎着晨光出发,一路应答着乡亲们热情的招呼,憨厚的大黄狗则相伴其左右,一起穿过一大片金色的向日葵田,走向远处的木屋教室。孩子们真挚的笑声、如田园油画般美好的场景,都让珊娜沉浸于这淳朴的美好中。
然而美好之中也夹杂着惊险与酸楚。泸沽湖镇位于地势险峻的高山盆地之中,一次,志愿者们在进入县城的车程中突遇险情,因多日疲劳早已熟睡于车中的珊娜被急刹车所惊醒,事后通过同伴们的描述才得知当时情形之危急,而这次经历也让珊娜更加珍惜在达祖小学的日子。每每看到年幼的学生怀抱着弟妹来上学时,珊娜的心中不禁泛起酸楚,本应享受无忧童年的他们,却要承担起与自身年龄所不相符的重担。志愿者们只能尽其所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快乐,即使是在真正的离别到来时,珊娜和同伴们也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孩子,“你们要相信还会有机会与他们相见,不要把泪水留给他们”,而志愿者们也不忍给这些本就饱受磨难的心灵抹上一些悲伤。
珊娜和同伴们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达祖小学,然而令他们意外地是,2012年9月8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北京揭晓,泸沽湖达祖小学的志愿者们荣获“最美乡村教师”唯一团队称号,珊娜作为团队中在读大学生志愿者的代表前往央视颁奖典礼的现场。相比于这个意外的荣誉,珍藏在珊娜心中更多的是那份香甜的大自然气息和纯真而炙热的孩提目光。
传递爱心,你我共有
想起孩子们,珊娜最想为他们唱一首《让爱传出去》,她也曾在一次给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授课的课堂上教过这首歌。当她问那些孩子们什么是爱的时候,一个孩子说:“爱,就是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去帮助别人。”这个回答,坚定了珊娜继续义务支教的决心。
而对于未来的规划,珊娜也与许多同龄人不同,她并不想进入大公司、大企业,而想继续从事公益性教育事业。苏珊娜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并有恒心的美丽女孩。
对于众多有志于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厦大学子们,珊娜建议大家可以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因为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性的参与行为,珊娜日常总会关注厦大青年志愿者网站的志愿服务信息;此外,志愿活动要有志同道合之人,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更了解志愿活动,要以每一个“点”的力量来汇聚“面”的效应。
这便是一个活得真实自然、敢于说出自己所爱所想的珊娜,她在志愿工作中绽放着自己美好的青春,有如夏花般绚烂,而她也将坚守在这条路上,并希望有更多的力量能够汇入,将爱心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