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后青春梦想家——专访夏光武老师
(2013-12-15 23:46:39)
标签:
73期凌云报二版 |
【名师访谈】
后青春梦想家
本报记者
夏光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学历。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
回首青春·无悔选择
1991年,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硕士毕业后,血气方刚的夏光武戴着留美海归的光环回到了台湾并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青春、热血、梦想、未来”,这些让无数年轻人着迷却又怅惘的字眼,不断地在他脑中激荡着。两年的工作经历让这位年轻人想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两年后,他辞去这份工作,加入台北实践大学应用外语系的教师行列。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夏光武老师对教职工作充满了热情,但他也曾一度怀疑这是否能成为终身的职业志向。六载光阴之后,这个“既来之,却难安之”的青年人又把自己推向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从台北一路南下至香港,担任起了《读者文摘》中文图书部的资深编辑。那段时间,他一直奔波于台港两地,“空中飞人”的生活与体面的薪资让周遭的许多人倍感艳羡。
然而,“生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想出去。”彼时年近不惑的夏光武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内心所向往的,这个内心火热的“后青春”梦想家再次对生活发起了挑战。在历经前面的种种“摸索”后,他终于明白——“教师”才是他所热爱并愿意为之倾其一生的职业。因此,经过重重思量后,他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进入高校任教做好全面的准备。从公职人员到教师到资深编辑再到学生,种种角色的转换承载了一个年轻人“不畏险阻,但求不悔”的决心与勇气。夏光武用他的青春诠释着“时光荏苒,勿忘初心”。
在谈及这段“被心牵着走”的青春岁月时,夏光武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年轻就有犯错的资本。”因为年轻,面对未知的以后,我们本应有“说走就走”的果敢与气魄,却总被生活的种种樊笼所牵绊。我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总是怀疑“若许自己一个潇洒的青春,谁能还我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未来亦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与无穷的可能性。即便前路漫漫偶有荆棘,也不妨学学光武老师的自我调侃与自我调节——“人生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只有十之三四,已经够幸运的了。”
正如夏光武老师所言“人生没有失败或是成功的说法,只有你过得好与不好。大部分的时光是快乐的那就值了。”人生匆匆几十载,或风或雨,冷暖自知,达观之心何其宝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走下去的勇气与决心。
乐活之师·亦师亦友
自夏光武老师到厦大任教以来,这个道地的“台湾人”在学生中间拥有极高的人气。记者周遭的许多人在谈及光武老师时,也总是毫不吝啬其溢美之词。用光武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是个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的典型狮子座“大男孩儿”。他以“读书顺便吃喝玩乐”为获得幸福的指导原则,他相信“饱思”亦要“饱腹”,“饱腹”利于“饱思”。
当被问及有何兴趣爱好时,这位可爱的老师回答道:“在闲暇的午后,煮一杯咖啡搭配重芝士蛋糕,拿起一本好书细细品味。”可以想见,在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明的恍若回忆的底色,他着一身轻便的家居服舒服地窝在沙发里,令人沉醉的咖啡香气与浓郁的芝士交融于口中,心思却沉浸在漫漫书海里……这是何等的悠闲与雅致。
除了喜欢追求生活的小情趣,光武老师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交网络达人,他活跃于Facebook、MSN、微博等社交平台。他的新浪微博“老夏书房”也早已是厦大学子们所熟知的“大V”。他总是在微博的小天地里与同学们互动,偶尔也发发牢骚、开开玩笑,毫无老师的架子和学者的做派,反倒显得愈发平易近人。他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社交平台与他人保持联系,毕竟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即使年纪不断增长,在知识的积累方面依旧需要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淘汰。大陆的学生说我‘萌’,台湾的学生说我‘潮’,然而我只是喜欢与同学们沟通而已。”
光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热情、幽默、时尚又有点“小资”的师者。然而,这个外表不拘小节的“大男孩儿”,心中对“师者”的定位却有着近乎严格的定义。他说:“为人师者应当像父辈一样无私地关爱学生,学问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温暖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亦不可忽视!”夏光武老师崇尚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平等,所以交流自由;因为自由,所以相处和谐。
敢梦敢想·永葆青春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老师,光武老师在言语之间总不免提及他所深深热爱的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
光武老师说,这个从美国嬉皮时代至今一直被赞誉为西方青年人精神导师的黑塞,总让他倍受鼓舞与启发。在黑塞的诸多作品中,老师向我们推荐了黑塞用十余年时间所写的长篇绝笔——《玻璃球游戏》。这本需要人生阅历才能读懂读透的名作,让他期见了智慧、勇气与希望。光武老师的青春岁月何尝不是充满了智慧、勇气与希望呢?
历经回台、任职、离职、转行等种种考验,2003年,他抛下既有的富足生活只身来到内地读博。彼时陌生环境与生活差异所带来的诸多不适,像小学生一样接触全新的简体字与汉语拼音,以及人情世故里种种微妙的制衡与约束,都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可是,永远对明天都抱有希望的他,转眼已在大陆生活了十年,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这个可爱的光武老师。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梦想的可贵,只有懂得梦想的可贵才有决心与毅力始终奔跑在逐梦的道路上。
“你们还年轻,去拥抱世界吧!”老师送给厦大学子的这句话,又何尝不是说给十年前的自己听的呢?我们还年轻,但我们真的年轻吗?年轻不仅仅是乌黑的秀发和饱满的容颜,而更应该是那颗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心!▲